人物:文在中

共 5 首
道學(xué)陶山盛,真源漢汜通。
星門群弟子,天質(zhì)美夫公。
繪事素為本,絅衣文在中
夙承師席訓(xùn),踰嶺訪淳風(fēng)。
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皆不出于一個誠。
不偏不倚謂之中,擇善固執(zhí)亦云誠。
圣王與天同化育,究其本乎實由誠。
堯舜心法惟精一,道心惟微是曰誠。
天子諸侯至士庶,格物致知意乃誠。
帝王之道本乎孝,洞洞屬屬亦在誠。
饗于宗廟社稷時,神無常享享克誠。
正安朝廷及萬民,切要之道在先誠。
鎮(zhèn)定四方及萬民,亦曰出于人主誠。
涵養(yǎng)薰陶啟沃功,雖在講官在君誠。
遏欲存理正明道,豈非由于一心誠。
鼓鐘于宮聲聞外,意念少差豈云誠。
莫曰能知經(jīng)史書,不以實心此非誠。
學(xué)問要道在立志,立志功夫不出誠。
內(nèi)實奢侈外以儉,豈可謂之至意誠。
好諂諛而外納諫,此亦可謂欠于誠。
受寵奸邪謬敬賢,放肆慢忽云何誠。
心惡賢人外矯探,此是欺也非曰誠。
省約澹素治一道,恭儉愛民在能誠。
孔圣亦云節(jié)財用,財用之本在乎誠。
一粒一粟皆辛苦,究其本則農(nóng)夫誠。
唐堯抵璧崇儉德,虞舜投珠斥奢誠。
惡衣菲食卑宮室,豈非夏禹克儉誠。
桑林自責(zé)宮室崇,大雨千里豈非誠。
康功田功卑衣服,周之文王昭儉誠。
罷作露臺衣弋綈,可見漢文節(jié)儉誠。
景帝能承文帝業(yè),數(shù)紀(jì)治政去奢誠。
晉武嘗務(wù)恭與儉,恭儉亦能出其誠。
晉元體漢皂囊帷,帷以青布勵儉誠。
唐之玄宗焚錦繡,初政亦有儉素誠。
宋仁退食燒羊棗,亦見為民惜財誠。
惜財不是為吝惜,可見惻隱愛物誠。
堯立衢室誹謗木,天下咸知求賢誠。
三載考績黜陟明,孰不知其帝舜誠。
夏禹承舜治水命,九載成功大哉誠。
一饋十起三握發(fā),須知為民勤與誠。
文王日三朝王季,視察寒暖亦孝誠。
出田遇賢載車歸,大哉文王好士誠。
鰥寡孤獨必先恤,罪者不孥為民誠。
偃武藏甲放牛馬,可見周武修文誠。
豁達(dá)大度善將將,亦見漢高用人誠。
文帝退卻千里馬,亦觀不貴異物誠。
能知汲黯社稷臣,知人之哲亦可誠。
惟帝知人其難之,然知好惡惟在誠。
忠言逆耳益于政,采納直諫亦在誠。
易乾首出庶物也,萬國咸寧在主誠。
學(xué)文之要在乎心,體行之道亦當(dāng)誠。
自古明君學(xué)為本,聞見博而道益誠。
修身齊家治國平,亦在乎其勉意誠。
帝王之學(xué)非雕鎪,恢弘化理出于誠。
君德成就在經(jīng)筵,治道興隆由主誠。
臨講審問賢主事,燕處明辨良君誠。
效其漢皇六學(xué)意,法其夏禹惜陰誠。
帝王傳授布方策,古今覽觀亦乎誠。
講誦不避寒暑節(jié),惟念日日孜孜誠。
不恥博問廣詢也,舍己從人在后誠。
從諫不咈人主德,念玆在玆圣君誠。
撫育萬民賢君事,先恤四窮圣主誠。
推廣中和人主德,撫綏疲瘵王者誠。
懋昭大德御眾民,康濟小民安惠誠。
法體天地生成德,常懷父母慈愛誠。
先春后秋天之道,賞重罰輕君之誠。
天人性命究其原,真實無妄是謂誠。
能盡其性盡人性,其惟天下之至誠。
太極動靜互為根,一動一靜孰非誠。
五氣昭布四時同,萬物生生皆是誠。
日月星辰高照耀,東西運行無非誠。
山之高也水之深,或峙或流亦此誠。
花開葉敷皆實理,孰謂樹木無是誠。
天飛淵躍皆天機,孰謂鳶魚無是誠。
觀乎物理驗人身,視聽言動莫非誠。
應(yīng)物無跡操有要,非禮勿視視之誠。
知止有定閑其邪,非禮勿聽聽之誠。
興戎出好召榮辱,非禮勿言言之誠。
順理則裕從欲危,非禮勿動動之誠。
藹然四端隨感見,仁義禮智渾是誠。
惻隱之心人皆有,如春發(fā)生仁之誠。
羞惡之心人皆有,如秋收斂義之誠。
辭讓之心人皆有,如夏長養(yǎng)禮之誠。
是非之心人皆有,如冬閉藏智之誠。
惟玆四性即本然,未有行之不以誠。
行則為王假則霸,王霸之分誠不誠。
古人八歲入小學(xué),先生施教教以誠。
灑掃應(yīng)對小子學(xué),入孝出恭小子誠。
明德新民止至善,大人之學(xué)意可誠。
曾思著書垂萬世,大學(xué)言敬中庸誠。
誠其意者毋自欺,自欺便是意不誠。
如惡惡臭好好色,人豈強為即此誠。
心廣體胖德潤身,實中形外知其誠。
求之不中亦不遠(yuǎn),如保赤子在心誠。
老老長長如恤孤,君子絜矩推此誠。
屏諸四夷不同國,愛人惡人仁人誠。
所以庸學(xué)相表里,莫謂思傳獨言誠。
未有不誠能為敬,亦無不敬能為誠。
且看周易一部書,六十四卦都是誠。
飛龍在天見大人,聲氣相感君道誠。
黃裳元吉文在中,順承于天臣道誠。
過此以往至未濟,君子之光有孚誠。
學(xué)者為學(xué)貴實心,讀圣賢書必以誠。
豚魚可孚誠所動,金石必透所到誠。
虛偽間之誠不是,物欲雜焉便無誠。
無一偽也無一欲,期與世人同歸誠。
純亦不已乃極工,與天無間合其誠。
小子誠心思繼述,百公謹(jǐn)次以百誠。
瓛齋相國每誦圃隱先生聞韶樓六言詩。輒嗚咽不成聲。擊節(jié)感慨。情露語言之外。今瓛齋騎箕。邈若前塵。昨見金友濂。袖有一扇。扇寫此詩。乃瓛齋往年書也。冕覽讀。不覺淚涔霪承睫。遂成古體一則。以示友濂。
瓛齋亟說圃隱公,公乎公生吾大東。
于戲圣祖日星諭,道德精忠無比隆。
真?zhèn)骼韺W(xué)關(guān)氣數(shù),憬憬三段文在中
當(dāng)時已斂黼黻手,后人誰測云夢胸。
圭昔持斧嶺外去,聞韶郡樓登匆匆。
載拜敬讀壁祔字,四十八字光戎戎。
公豈學(xué)作詩人事,蹇驢背上憂思忡。
草色桃花眼□到,紗薄酒濃情所窮。
吾儕去公五百載,頑懦亦且聞下風(fēng)。
像公精魄歸何處,為云為霧盤層穹。
瓛所積有高山仰,乃可以得此折衷。
冕亦嘗于樓上讀,竹橋崧院屢鞠躬。
瓛所仰者冕所仰,好是秉彝孰無同。
惜也瓛且騎箕久,寥寥點犀何地通。
今見友濂摺疊扇,瓛之在日留墨叢。
知非嗜有涂鴉癖,他人便面不欲工。
摩挲卷舒思復(fù)憶,死生一轍都夢夢。
舉頭漠漠天更遠(yuǎn),碧簾修竹靈雨濛。
此扇不是尋常好,愿將此好要始終。
⑴ 英廟御制善竹橋碑。道德精忠亙?nèi)f古。泰山高節(jié)圃隱公。
夢還驚夢兮霧塞帝畿,花似非花兮淚滿蘿衣。
賤者紛以貴為號兮,高者不以下為基。
龍戰(zhàn)玄黃兮天與愿違。
吁嗟文不在中兮吾將安歸,鴻漸于干兮鎩翼難飛。
按:【注】杜淹《文中子世家》“夫子生當(dāng)天下亂,莫予宗之,故續(xù)《詩》《書》,正《禮》《樂》,修《元經(jīng)》,贊《易》道,圣人之大旨,天下之能事畢矣。仲尼既沒,文不在茲乎?《易》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堉u曰文中子?!薄稑犯娂返诎耸怼峨s歌謠辭四》載文中子《東征歌》云:“我思國家兮遠(yuǎn)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禮布衣。遂懷古人之心兮,將興太平之基,時異事變兮志乖愿違。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東歸,皇之不斷兮將身西飛?!薄痘茨献印ぴ烙?xùn)》 :“是故貴者必以賤為號,而高者必以下為基?!薄兑住u》:“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無咎?!薄痘茨献印m真訓(xùn)》“峣山崩,三川涸,飛鳥鎩翼,走獸擠腳。當(dāng)此之時,豈獨無圣人哉?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饼彾ㄢ帧都汉ルs詩》第一百零四首:“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處士卑。一事平生無齮龁:但開風(fēng)氣不為師?!贝尉涮幨考粗肝闹凶油踔傺停ㄍǎ┮?。
桂枝香 蟹(戊子) 當(dāng)代 · 林英男
內(nèi)黃外赤(內(nèi)黃外赤:陳世崇《隨隱漫錄》:『姑蘇守臣進蟹,侍制程奎草批答云:新酒菊天,唯其時矣。上曰茅店酒旗語,豈王言耶。令陳藏一議。聞先臣援筆立成,略曰:內(nèi)則黃中通理,外則戈甲森然,此卿出將入相,文在中而橫行之象也?!话敫菇?jīng)綸:蟹之鰓。)
正半腹經(jīng)綸,甲盔戈戟。
踏浪東流赴箔,幾番潮汐。
斷腸漁浦無腸斷,火猶湯、和羹烹食。
嗜鮮饕餮,新廚老客,千秋如鯽。

念遺骨,空螯碎魄。
嘆新酒西風(fēng),年年堆積。
何處招魂?
江畔早霜枯荻。
少年意氣橫行象,剩沙痕泥草殘跡。
煮茶忍見,松風(fēng)鳴嘯,眼翻波碧。
⑴ 甲盔戈戟:蟹殼綠色為湖蟹,銅黃色為江蟹。
⑵ 江蟹在每年秋冬之交,順江而流歸海,漁民在江浦布簾箔捕之。箔,竹編簾席。
⑶ 無腸斷:蟹無腸,又稱『無腸』。欲斷無腸。
⑷ 皮日休《煎茶》詩:『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粬|坡詠煮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fēng)鳴?!恍费郾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