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崔儒

共 4 首
東海崔儒仙,末路暫馳騁。
風(fēng)塵澒宇內(nèi),夢繞扶桑景。
歸歟便歸歟,高臥水云境。
幾做虎溪笑,壺天白日永。
遺蹤杳不攀,滿山蘿月冷。
乾隆四十三年夏六月,膠州諸生崔儒視于濟寧州龍門坊水口石下得漢《范式碑》殘石,僅馀篆額「故廬江太守范府君之碑」十字。魚臺令莫績軒拓以寄予,邀諸公同賦詩。
嘗疑元伯一匹士,會葬何至于千人。
又疑仲山傭阿里,何不訪友直訴貧。
嗟哉古人不可見,欲考行事當(dāng)誰因。
范書概以狂狷目,獨行然否傳其真。
此碑?dāng)⒋螐?fù)不爾,但云會友輔以仁。
文辭太勝事實少,亦誰以此譏翟循。
今茲碑字又蕪沒,僅此一尺留貞珉。
篆曰廬江故太守,大書樹墓范府君。
墓道之阯石之撰,渺莽俱想秋空云。
摩挲遺字我何感,初非烜赫官與勛。
嗣真書品彥遠錄,趙洪著辨持龂龂。
賈逵劉熹文亦滅,延康黃初說則紛。
但推嘖赫省波拂,督郵班或援孫根。
我今又異婁與顧,肯以耳食憑傳聞。
青龍之年圖讖出,爾時誰守古籀文。
古水不連象漩折,籀廬借■(??月)非??熏。
異哉從甾法忽變,得毋倉史假問津。
古云中郎頗變法,未可概以鐘梁云。
任城碑亦辨魯峻,誰歟續(xù)釋可共論。
臨摹忻幸轉(zhuǎn)惝恍,何止鄭石疑逡巡。
欲觀天下小,先登泰山高。
頂上不屬山,此理諒難逃。
所貴古人游,真源左右遭。
終朝廬山面,八月廣陵濤。
祇欲蕩心胸,何必窮六鰲。
憐我久逯遬,甘心老吮毫。
況自來京師,焉能競錐刀。
不如水一曲,無人或相饕。
步步皆實境,躋拚豈憚勞。
未敢言仁智,忽若生羽毛。
白云山矗矗,白云水滔滔。
陡立白云顛,青天問一搔。
既贈祝融韻,又賦三山高。
相期何太遠,直欲使人逃。
山水無今古,朝暮如相遭。
不登萬疊山,不臨千頃濤。
那得胸海闊,八九吞鯨鰲。
只怕行路難,千里差之毫。
正路一失腳,水劍而山刀。
南征戒蜮射,北駕畏風(fēng)饕。
行矣返平林,后獲由先勞。
萬水歸于一,此道析牛毛。
有本者如是,盈科乃滔滔。
然后仁智妙,不是隔靴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