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增忍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7 首
浪匝湓城岳壁青,白頭僧去掃(一作掩)禪扃。
龕燈度雪補(bǔ)殘衲,山日上軒看舊經(jīng)。
泉水帶冰寒溜澀,薜蘿新雨曙煙腥。
已知身事非吾道,甘臥荒齋竹滿庭。
重疊碎晴空,馀霞更照紅。
蟬蹤近鳷鵲,鳥道接相風(fēng)(希復(fù))。
苔靜金輪路,云輕白日宮(元和中,帝幸此宮)
壁詩傳謝客,門榜占休公。
⑴ 詞人陳至題此院詩云:藻井尚寒龍跡在,紅樓初起日光通
⑵ 廣宣上人住此院,有詩名,時號紅樓集。成式
一院暑難侵,莓苔共影深。
標(biāo)枝爭息鳥,馀吹正開襟(成式)。
宿雨香添色,殘陽石在陰。
乘閑動詩意,助靜入禪心(希復(fù))。
靜,虛。
熱際,安居(符)。
龕燈斂,印香除。
東林賓客,西澗圖書。
檐外垂青豆,經(jīng)中發(fā)白蕖。
縱辯宗因袞袞,忘言理事如如(成式竟)。
泉臺定將入流否,鄰笛足疑清梵馀(成式新度)。
大圓鏡中,真光明炬。
慈中有威,擊涂毒鼓。
威中有慈,辟荊棘路。
無緣飾,沒遮護(hù)。
一切眾生,睹相而悟。
一片靈臺主者誰,其中蓋有惺惺翁。
翁之擇身不擇人,何況擇地之西東。
西方之杰挾翁來,窺見中國無英雄
清宵瑞巖暗相付,雪山星月巖邊籠
區(qū)區(qū)自喜亦謾愚,夜夜喚翁超昏濛。
喚來喚去喚何事,喚我惺惺還入空
惺惺入空竟無用,我自惺惺何補(bǔ)公。
恨公不知我惺惺,惺惺道與乾坤通(明道詩曰。道通天地?zé)o形外。)。
纖塵不著止水面,萬象森羅明鏡中。
山河大地亦呈形,渾天風(fēng)月光玲瓏
莫怪無中有象涵,為是惟皇曾降衷。
庖羲謀我畫八卦,姬武師之衣一戎。
堯舜得我協(xié)萬邦,孔孟受之開群蒙
如何公輩一種人,將我妄希超化工。
平生豈知我所有,三界諸法空華同(三界。言過去見在方來三世界也。諸法。即三綱五常等法也。佛氏以世間諸法。皆為幻妄。而比之空中之華。三界諸法空華等語。本皆佛語也。)。
不向天上覓真月,卻來潭底撈?朧。
生滅既滅寂滅滅,一味昭昭潛絳宮。
形影乍窺雷光里,走行榛莽其身終。
喚我惺惺只如此,非我負(fù)公公自矇。
問公曾聞敬字么,程門有人能用功。
公家老坡打不破,我惺惺法斯為崇
⑴ 言人無賢愚。地?zé)o華夷。而皆有是心也。
⑵ 胡文定公曰。孟子沒。世無專心之學(xué)。西方之杰。窺見間隙以為無人。遂入中國。
⑶ 釋迦入雪山。見星月悟道。此謂瑞巖僧傳釋迦心法。
⑷ 朱子謂傳道之人。真正大英雄。此言佛氏略挾其心地工夫。乘中國無人而入之也。
⑸ 佛氏以空寂為宗。故有真空頑空之語。
⑹ 止水明鏡皆喻心。本出莊子。儒佛皆用之。纖塵不著。是惺惺氣象。萬象森羅。言萬理咸備也。
⑺ 山河大地。本佛語也。今借用之。渾天風(fēng)月。儒家多以是言心法。此言天地萬物。其理具于吾心。而心之所照。無不呈露昭晰也。
⑻ 朱子詩曰。若識無中涵有象。言無形之中。有至實之理。即所謂降衷之性也。儒者之見心性實。故喚醒此心。要照管萬理。佛氏之見心性空。故喚醒只在此。更無用處矣。儒佛之辨只在此。
⑼ 伏羲以下所引諸圣。言圣人心法。皆有實用。不但喚醒在此而已也。
⑽ 佛氏之意。本欲將此精神知覺。超越生死。故自謂天地萬物。雖壞滅幻化。吾之覺性。常住不滅也。
⑾ 此言佛氏只見心性影子依俙處。而不見心性之實體也。以月喻之。本借佛氏語。以攻其說也。
⑿ 生滅既滅寂滅又滅。佛氏語也。此乃佛氏究竟法也。絳宮心也。
⒀ 先儒曰。佛氏放定靜之極。略見心性影子。又曰。此是石火電光底消息也。
⒁ 東坡見程門人捧敬曰。何時打破這敬字。晚年又參禪佛者。許以悟道。收入于傳燈錄。傳燈錄。如儒家之道學(xué)淵源錄。故云公家蘇仙。
孤憤 其一 清末近現(xiàn)代初 · 陳肇興
七言律詩
學(xué)書學(xué)劍兩無成,投筆今朝為請纓。
萬苦備嘗增忍性,百年多累誤虛名。
恩仇未報家先破,貧病交侵命已輕。
知被下車馮婦笑,短衣縛褲逐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