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楊復恭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2 首
附岐二主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① 李茂貞本姓宋,名文通,以功賜姓名。唐僖宗丁未領武定節(jié)度使,昭宗辛酉封岐王。后梁丁卯稱唐天祐年號,開府置官。后唐莊宗甲申稱藩,進爵為秦王,在位二十四年。子從曮,為鳳翔節(jié)度兼中書令。明宗時入朝,徙宣武潞王。甲午,民遮道請復鎮(zhèn)鳳翔。后晉丁酉兵亂,誅之。合二主,自辛酉至丁酉,凡三十七年
篡唐逆惡,千載首誅汴朱,而稍恕岐李,豈非以其前有扈蹕之勤,中有修宮之悔,后有存號之名乎?然而奪天子之禍,本于劫天子。劫君之罪,首難者四閹宦,逞毒者三賊臣也。四閹宦者何?田令孜、楊復恭、劉季述、韓全誨也。三賊臣者何?王行瑜、韓建、李茂貞也。始而播、越、梁、益,百官流離。既而戈起闕庭,幽辱東內。顛沛岐鳳,終入雒陽,而篡逆之事成矣。是則奪天子之賊為淵叢,劫天子之賊為鹯獺也。古今之傾人國者,必劫君以遷。一遷而散,再遷而叛,三遷而亡,勢之必然,亡足怪也。然而四閹行瑜,次第授首。黨惡之建,財土胥亡,而茂貞以秦王考終。厥子從曮猶得遮道之請,卒鎮(zhèn)鳳翔,遵何德歟?論者以為漢唐之亡,禍變相□。四閹之逼脅,甚于十侍。全忠之惡逆,逾于孟德。茂貞□□橫,或少次于董卓者。蓋卓廢弒弘農,而貞西□□□。□畏全忠,猶有所制也。然卓用天下名士,而□□□□相。皆負時譽,又卓所不為矣。非張讓,卓無由興晉陽之甲;卓不廢弒,操無由集倡義之師。故克用謂韓建天下癡物,為賊臣弱君;予謂茂貞亦貪懦闇人,為賊臣驅君而已。《五代史》次蜀《世家》而處岐于《雜傳》,豈獨以稱藩于晉,局促西夷哉?
扈蹕都頭宋文通,賜姓安知異典隆。
三賊臣魁過瑜建,奪天子罪次全忠。
衰殘行法法安在,壯盛加恩恩屢窮。
辭章不遜何須責,皋驛陳兵實首戎。
杜尉銜冤紓主難,李韋濺血使朝空。
城頭尚父恭何甚,天下癡人惡共蒙。
一勞永逸時亟失,二難五危從此終。
河東旆反仍翔鳳,汴梁鼓震散飛鴻。
天祐虛名雖襲故,蜀吳會檄果誰同。
新唐改步優(yōu)耆舊,季父藩臣大國崇。
岐邠稍復耕耘政,隴蜀微銷苦戰(zhàn)埄。
遮道馀民留嗣子,軍府仍傍故王宮。
局促轅駒奚足數(shù),當年何德可流風。
五代世家羞并紀,且從雜傳附時雄。
⑴ 茂貞陳兵臨皋驛,迫殺杜讓能,又殺韋昭度、李溪于都亭驛。
我為倫常討亂臣,兇徒增怒日交嗔。
快來言語成臣罪,獨賜分疏荷上仁。
按:右。李義淵者投疏言。大行大王不幸有倦勤之疾。先朝顧命之群臣。深惟宗社之大計。奉承東朝之圣教。策命我殿下于儲位。以定邦國之大本。又曰。辛丑以后事。皆非先大王之意。臣請對陳白曰。先大王不幸無嗣。殿下以肅廟之子。先王之弟。自當依明廟故事。紹統(tǒng)矣。辛丑。升儲。實先王奉東朝命。命之授受之節(jié)。光明正大。有辭于天下后世。今義淵。乃不曰大行大王傳授。直曰。顧命大臣。策命定國本。此正如唐時閹宦。自稱以定策國老門生天子者之為。此為萬萬駭悖。又曰。辛丑以后事。皆非先大王之意。誣逼先王。莫大于此。此而不罪。倫常頹矣。上初命絕島定配。李領相陳白請鞫問。允之。義淵受二次刑斃。其間沮敗鞫事之疏。相繼投進。前持平李倚天陳疏曰。大臣以定策國老門生天子之言。陳達云。唐朝昏亂之日。閹豎輩援立庸君之事。何敢以此引喻提說于咫尺前席乎。若此不已。將至于君不君。臣不臣云云。即胥命于金吾門外。傳曰。即遣史官。與之偕入。而仍胥命納符陳書啟。又傳曰。有面諭之事。即為入來。承旨尹惠教來傳。又陳書啟不敢入。又特下備忘。復遣尹惠教傳諭。使即入來。又陳書啟。又下別批。尹惠教更來傳。不得已與領相同為詣闕。引見時。慰諭縷縷。李相陳門生國老之說。只斥義淵大臣策命之說。以辛丑事。全歸于大臣定策。如唐時宦者輩。自以為功者之言而已。曷嘗有他意。而倚天乃以援比昏亂之日為言。言出抑勒。事甚冤誣。上洞加開釋曰。向者筵席所達。予猶記憶。已知其本意如此。予既洞悉。更何足為嫌。厥后。前承旨李圣肇,前參判李裕民,前典籍許錫等。以此事相繼投疏?;螂磉_綱目楊復恭言。搆捏妝撰。無所不至。至于合啟。批答乃曰。至于定策門生等語。是筵說也。他事雖不知。此則言猶可記。今以此為罪。過矣。亟停勿煩。(后罷職之日。上以此言為不過妄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