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汪應(yīng)辰

相關(guān)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7 滑州(今河南滑縣)人。
玄宗開元、天寶間,累舉進士不第。
天寶末任豐城令,安史亂起,與張巡等人固守睢陽。
與南霽云厚善,霽云乞師賀蘭進明,抃與之俱。
城陷,死難者36人,抃在其中。
事跡散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下》、宋汪應(yīng)辰《昭烈廟記》(《文定》卷九)。
全唐詩》存詩1首。
唐詩匯評
張抃(?-757),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曾官豐城令。安史亂中,與張巡、許遠同守睢陽,城陷,與張巡、南霽云、姚訚等三十六人同殉節(jié)?!?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5—1152 【介紹】: 宋臨江軍清江人,字伯恭,號薌林居士。向敏中玄孫。哲宗元符三年,以恩補承奉郎。宣和間累遷淮南轉(zhuǎn)運判官、京畿轉(zhuǎn)運副使。高宗立,遣兵勤王,因素與李綱友善,為黃潛善所罷。紹興間累知廣州、江州,進徽猷閣待制,除戶部侍郎。晚知平江府,以拒金使入境議和忤秦檜,致仕退閑十五年。有《薌林集》、《薌林家規(guī)》。
全宋詩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開封(今屬河南)人。哲宗元符三年(一一○○)以外戚恩補假承奉郎。徽宗宣和初,除江淮發(fā)運司主管文字。七年(一一二五),為京畿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副使。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潭州。紹興老年(一一三一)知鄂州,主管荊湖東路安撫司。因曹成兵變事,提舉江州太平觀。起知廣州,未幾致仕。尋起知江州,改江東轉(zhuǎn)運使。八年,徙兩浙路轉(zhuǎn)運使,除戶部侍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八),尋出知平江府。時金使議和將入境,不肯金詔,乃致仕。卜居臨江軍清江,號所居曰薌林。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有《酒邊集》一卷、《酒邊詞》二卷。事見《文定集》卷二一《徽猷閣直學右大中大夫向公墓志銘》、《五峰集》卷三《向侍郎行狀》,《宋史》卷三七七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三八三○
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號薌林居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
元符末以恩補官,三遷知咸平縣。
宣和中除淮南轉(zhuǎn)運判官。
高宗朝歷江淮發(fā)運副使、江東轉(zhuǎn)運使、兩浙都轉(zhuǎn)運使,除戶部侍郎,罷知平江府。
尋致仕,名所居曰薌林。
紹興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
著有《薌林家規(guī)》、《薌林文集》三十卷、《酒邊詞》二卷(存)。
見胡宏《向侍郎行狀》(《五峰集》卷三),汪應(yīng)辰《向公墓志銘》(《文定》卷二一)。
宋史》卷三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63 【介紹】: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曇晦。張商英與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嘗參圓悟禪師克勤,圓悟?qū)⑺杜R濟正宗記》付之,使掌記室。以雄辯著名,聲震京師。后住徑山。因議及朝政遭禍,于高宗紹興十一年毀衣牒屏居衡陽,移居梅陽,后遇赦放還。孝宗賜號大慧禪師。卒謚普覺,塔名寶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詩
釋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號大慧,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從曹洞諸老宿游,既得其說,去之謁準湛堂。準死,謁丞相張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曇晦,并受薦往建康天寧寺見圓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張浚延住臨安徑山能仁禪院。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于臨安府明慶院開堂。十一年,因結(jié)識張九成,為秦檜所惡,斥還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檜卒,特恩放還,復(fù)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禪寺。二十八年,再住徑山能仁總之禪院。又遷江西云門庵、福州洋嶼庵。孝宗隆興元年卒于徑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賜謚普覺。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詩》),已佚。有宋釋蘊現(xiàn)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收入《大藏經(jīng)》。事見本《語錄》、張浚《大慧普覺禪師塔銘》,《僧寶正續(xù)傳》卷六、《咸淳臨安志》卷七○、《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釋宗杲詩,以輯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一至卷九上堂、示眾等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見于《語錄》卷一○的《頌古》編為第二卷,見于《語錄》卷一一的偈頌編為第三卷,見于《語錄》卷一二的贊編為第四卷,輯自《語錄》卷一三至卷三○《普說》《法語》《書信》的偈頌編為第五卷。輯自他書者編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曇晦,號妙喜,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寧國)人。年十六出家,始從曹洞諸老宿游,后謁泐潭文準。政和中,往汴京天寧寺參克勤圜悟禪師。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辯名,賢士大夫爭與之游。靖康之變,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為眾授道。復(fù)避亂輾轉(zhuǎn)入閩,筑庵長樂洋嶼。張浚在蜀,與其師圜悟有舊,及浚造朝,遂以臨安徑山延之。紹興十一年,秦檜以其為張九成黨,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數(shù)年。二十五年,特恩放還,明年復(fù)僧服,尋賜號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徑山。隆興元年卒,年七十五,謚普覺,塔名寶光。宗杲提倡看話禪,極負盛名,弟子九十馀人,臨濟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臨濟正宗記》、《正法眼藏》(存)等,門人蘊聞又輯其法語書疏偈頌銘贊為《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見《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張浚《大慧普覺禪師塔銘》,參呂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宗杲。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產(chǎn)宣州奚氏。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無云齊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師踟躕未進。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值悟開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爾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釐務(wù)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一日悟與客飯次。師不覺舉箸飯皆不入口。悟笑曰。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師曰。如狗舐熱油鐺。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師曰。和尚當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師當下釋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師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意旨如何。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尋常茶飯。十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十一月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師再住徑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書遺表并囑后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大書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無偈是甚么熱。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謚曰普覺。塔名寶光。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禪師諱宗杲。宣州寧國奚氏子。幼警敏有英氣。年十三。始入鄉(xiāng)校。一日與同窗戲譃。以硯投之。誤中先生帽。償金而去。乃曰。讀世書。曷若究出世法乎。即詣東山慧云院出家。先是元豐戊午。院塑釋迦像。有異人丁生者。語寺僧曰。立像一紀。當生一導師。大興宗教。若像有難。是人方來。像毀。則是人亦有難。崇寧甲申。有盜穴像腹。取其所藏。師以是歲適至。事慧齊為師。明年落發(fā)受具。繇是智辯自將。淩跨流輩。閱古云門錄。恍若舊習。聞老宿紹珵久依天衣懷公。亟往上謁。與聞雪竇奧旨。趨寶峰湛堂準禪師。見師風神爽邁。特加器重。使之執(zhí)侍。指以入道捷徑。師橫機無所讓。準呵之曰。汝未曾悟。病在意識頌解。則為所知障。時李彭商老參道于準。師適有語曰。道須神悟。妙在心空。體之不假于聰明。得之頓超于聞見。李嘆賞曰。何必讀四庫書。然后為學哉。因結(jié)為方外交。準將入滅。師問。孰可依從。準以圜悟勤公語之。已而重趼荊渚。謁無盡居士張公。請銘準塔。公道望傾天下。師登其門。承顏接辭。綽有馀裕。公稱譽之。為名庵。曰妙喜。字以曇晦。歸寶峰。訖其事。復(fù)見無盡。從容問曰。居士謂我禪何如。公曰。子禪逸格矣。師曰。宗杲實未自肯在。公曰。行見川勤可也。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漢。會大陽微禪師。密授曹洞宗旨。尋游東都。宣和六年。圜悟禪師被旨。都下天寧。師自慶曰。天賜我得見此老。不孤湛堂張公指南之意。遂迨天寧。及聆其升堂法要。迥異平日所聞。即傾心依附。閱四旬。圜悟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云。東山水上行。若有人問天寧。只向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于言下?;砣活D悟。圜悟大喜。遷師擇木堂。以古今差別因緣。密加研練。一日圜悟飯。超然居士趙公。師預(yù)坐。忽忘舉箸。圜悟顧師而語超然曰。是子參得黃楊木禪也。師既為所激。乘問扣曰。聞和尚嘗問五祖話。不知記其答否。圜悟曰。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作么生。五祖云。描也描不成。??也??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五祖云。相隨來也。師廓然脫去。知見玄妙。圜悟深可之。使掌記室。著臨濟正宗記??焉。分座令接衲。繇是以。竹篦。應(yīng)機施設(shè)。電閃星飛。不容擬議。叢林活然歸重。右丞呂公舜徒奏錫佛日之號。虜人犯順。欲名僧十數(shù)比去。師為所挾。會天竺密三藏日與論義。密尤敬服。尋得自便。趨吳門虎丘。聞圜悟遷云居。欲往省覲。道金陵。待制韓公子蒼。與語喜之。以書聞樞密徐公師川曰。頃見妙喜。辯慧出流輩。又能道諸公之事業(yè)。袞袞不勌。實僧中杞梓也。抵云居。為眾第一座。譏訶佛祖。辯博無礙。圜悟亦讓其雄。會世擾攘。入云居之西。結(jié)庵于古云門寺基。因以為名。閱二年。避地湖湘。轉(zhuǎn)仰山。邂逅竹庵圭禪師。相與還云門。著頌古百馀篇。久之游七閩。居海上洋嶼。師閔諸方學者。困于默照。作辨邪正說。以救其弊。泉南給事江公。創(chuàng)庵小溪。延請師居。緇素篤于道者畢集。未半年。發(fā)明大事者數(shù)十人。鼎需思岳彌光道謙遵璞悟本等皆在焉。一日參政李公漢老。聞舉庭柏話。有省。師可之。及公疾革。作偈寄彌光。有深將法力荷云門之句。師平居絕無應(yīng)世意。圜悟在蜀聞之。囑丞相張公德遠曰。果首座不出。無可支臨濟法道者。公尋還朝。適徑山虛席。必欲致師。師幡然起赴。開法于臨安府。治唱圜悟之道。說法竟。侍郎馮公濟川問曰。師嘗言。不作這蟲豸。今日為什么敗闕。師曰。盡大地是個。杲上座你作么生見。公無語。及居徑山。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至一千七百。師無他約束。容其自律。發(fā)明己見。率常有之。上堂。僧問。逼塞虛空時如何。師便喝。進云。文殊普賢來也。師云。逼塞虛空。甚么處與徑山相見。僧亦喝。師云。文殊普賢為甚在。你腳跟下過。僧擬議。師便打。問。高揖釋迦。不拜彌勒時如何。答曰。夢里惺惺。進云。將謂和尚忘卻。師云。你記得。試道看。進云。雖道不得。要且不失。師云。元來不會。進云。從上來事。分付阿誰。答曰。分付瞎?jié)h。進云。臨濟一宗。全憑其力。師云。且喜不干你事。問。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答。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進云。為什么在徑山座下。答曰。家無小使不成君子。問。一夏百念日已滿。出門或有人問。如何是徑山道底。且作么生答他。師云。徑山曾說甚么來。進云。爭奈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師云。你作么生會。僧便喝云。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師云。何必三十年后。只今大有人笑你。乃示眾曰。尋常向諸人道。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向舉起處承當。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下語。不得良久?;蛴腥藛枴.吘谷绾渭聪蛩酪矡o。畢竟也無如何正當。恁么時四楞塌地掇在諸人面前。眼辨手親底一逴逴得去。便能羅籠三界。提拔四生。其或未然。自是你諸人根性遲鈍。且莫錯怪徑山好。師居數(shù)年。法席日盛。宗風大振。號臨濟中興焉。張侍郎子韶從師之游。灑然脫去玄解。遂尊以師禮。時慧云院忘丁生之讖。毀釋迦故像而新之。實紹興辛酉夏五月也。師于是月。坐與張厚善。著逢掖編。置衡州。廖通直李繹為結(jié)茅圃中。師既拘文。不與眾俱。率令散處?;ㄋ庨_福伊山。時容其受道。門庭益峻。乃裒先德機緣。間與拈提。離為三帙。目曰正法眼藏。前參政李公太發(fā)時居鐸津。翰林汪公彥章稅駕零陵。數(shù)通書問道。當軸者滋不悅。移師梅州。其地荒僻瘴癘。藥物不具。學徒百馀。贏糧從之。閱六稔。斃者過半。師以道處之怡然。由是居民向化。至繪師像。飲食必祀焉者有之。乙亥冬。蒙恩北還。明年春。復(fù)僧伽黎。尋領(lǐng)朝命。住明州育王山。逾年有旨。改住徑山。天下宿衲。復(fù)集如初。時上潛藩。雅聞師名。遣內(nèi)都監(jiān)。詣山問佛法大意。師升堂有偈云?;黹_頂門眼。照徹大千界。既為法中王。于法得自在。仍作頌獻曰。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擔大事不尋常。一毛頭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上嘉美久之。建邸立復(fù)遣內(nèi)知客。入山供養(yǎng)五百應(yīng)真。請師說法。親書妙喜庵大字。并制贊寵寄曰。生滅不滅。常住不住。圓覺空明。隨物現(xiàn)處。師升堂有偈曰。十方法界至人口。法界所有即其舌。只憑此口與舌頭。祝吾君壽無間歇。億萬斯年注福源。如海滉漾汞不竭。師子窟內(nèi)。產(chǎn)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為瑞為祥遍九垓。草木昆蟲皆歡悅。稽首不可思議事。瑜如眾星拱明月。故今宣揚妙伽陀。第一義中真實說。師春秋高。求解寺。任辛巳春。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然宏法為人。老而不勌。上即位。特賜號大慧禪師。隆興建元。自恣前一夕。有星殞于院之西。流光赫然。有聲如雷。師示微疾。八月九日。學徒問候。師勉以宏道。徐遣之曰。吾翌日始行。至五鼓親書遺奏。侍僧固請留頌。為寫四句。擲筆就寢。湛然而逝。壽七十有五。塔全身于堂之后。尋詔所居為妙喜庵。謚曰普覺。塔曰寶光。師荷佛祖正續(xù)。全體作用。掃除知見。無法與人。雖古宗師。無以加之。殆其縱無礙辯。融通宗教。則奄有圜悟之風。是以高峻門庭。容攝多眾。若海涵地負。綽綽有馀。至于棒喝譏訶戲笑怒罵。無非全提向上接人。第學者難于湊泊耳。其闊略宏度脫去繩撿。所至學徒趨事。雖嶄嶄露頭角。號稱諸方領(lǐng)袖者。師目使賾令。如侍執(zhí)然。所為偈贊頌古。絕妙古今。與賢士大夫往復(fù)論道書。并上堂普說法語。凡五帙。行于世。 贊曰。近世呂公居仁嘗謂。趙州說禪。如項羽用兵。直行徑前。無復(fù)轍跡。所當者破。所摧者服。非如他人銖稱寸度。較量輕重。然后以為得也。予觀大慧說禪。抑居仁稱趙州者。是矣。凡中夏有祖以來。徹法源。具總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門廣大肆樂說無礙辯才。浩乎沛然。如大慧禪師。得非間世者歟。盛矣哉。其應(yīng)機作略。能奢能儉。能崄能易。能縱能奪。機機盡善。扄扄皆新。此所以風流天下。名動九重。號稱中興臨濟。不是過也。迨其去世。未幾道價愈光。法嗣日盛。天下學禪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產(chǎn)宣州奚氏。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坌陨D攴绞?。即投慧云齊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師踟躕未進。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值悟開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山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務(wù)侍者。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師曰。和尚當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師當下釋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師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意旨如何。曰饑餐洋銅??曙嬭F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尋常茶飯。十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詔住阿育王。尋降旨令師住徑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書遺表。并囑后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大書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無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壽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謚普覺。塔名寶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宗杲者。
字曇晦。
別號妙喜。
大鑒十五世圓悟勤公之嗣也。
妙喜出宣州寧國奚氏。
年十三。
就鄉(xiāng)校。
不旬而棄之。
親奇其志。
乃許衣緇成大僧。
遍探諸家語錄。
于云門睦州。
尤篤意焉。
竟有五家淺深門庭之疑。
遂請益于廣教珵公。
珵示其節(jié)目。
妙喜輒領(lǐng)意。
珵私嘆曰。
杲乃再來人也。
妙喜又棄之。
遂至真如哲座下。
入慶藏主賢蓬頭之室。
因之過黃龍謁晦堂。
跨東林參昭覺。
俱雅珍愛。
妙喜又棄之。
往見心印詢。
詢與語連三日。
大奇之。
欲留不可。
因指見湛堂準公于寶峰。
機辨縱橫。
準漠然不諾。
妙喜始伏膺事之。
及準疾革。
妙喜惶啟曰。
某向后當見何人。
準曰。
有個勤巴子。
當能了子事。
準歿。
乃繭足千里。
請塔銘于張公無盡。
無盡時為禪室領(lǐng)袖。
契之囑妙喜必。
見川勤老也。
會東京天寧席虛。
詔起蔣山勤禪師為住持。
妙喜心慶曰。
此天賜我也。
其禪若不異諸方。
妄相許可我。
則造無禪論去也。
遂入勤公之室。
聞公拈提。
期年不敢犯其機。
一日公舉東山水上行公案。
以示眾。
妙喜躍然。
急呈所得于公。
公曰。
未未。
懸崖撒手。
自肯承當。
絕后再蘇。
欺君不得。
令居擇木寮。
為不釐務(wù)。
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
公每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
妙喜擬對。
公輒禁之。
乃至握箸忘食。
公笑曰。
者漢卻參黃楊木禪也。
妙喜益茫然無措。
乃堅請公在五祖時問答。
公良久曰。
我問。
有句無句如藤倚樹。
先師但向我道。
描也描不成。
畫也畫不就。
又問。
樹倒藤枯句歸何處。
先師則云。
相隨來也。
妙喜豁然大徹。
連呼曰。
我會也。
于是隨聲酬對勢如涌泉。
公拊掌稱善。
舉以首眾。
宿衲皆下之。
士紳爭相從游。
丞相呂公舜徒尤悅之。
奏賜紫衣。
號佛日禪師。
是時已有詔。
移勤公住云居。
賜號圓悟。
圓悟又以妙喜。
首云居之眾。
其秉拂小參。
萬指軒騰。
昭覺元禪師出問曰。
眉間掛劍時如何。
妙喜曰。
血濺梵天。
圓悟于座下。
以手約曰。
問得極好。
答得更奇。
于是海眾爭頌老東山之再見也。
圓悟還蜀。
妙喜始庵居古云門。
遷湖南。
轉(zhuǎn)江右。
入八閩。
又結(jié)庵洋嶼。
僧曇懿者。
久依圓悟。
自謂不疑。
紹興初。
出住祥云。
法席頗盛。
妙喜知其所見未實。
致書令來。
懿故不起。
妙喜鳴鼓痛斥。
榜告四眾。
懿乃破夏來洋嶼。
妙喜鞫其所證。
大笑曰。
汝恁么見解。
敢嗣我圓悟老人耶。
懿傀汗浹背。
即退院求侍于妙喜。
入室次。
妙喜曰。
我要個不會禪的做國師。
懿對曰。
我做得國師去也。
妙喜喝出。
復(fù)召曰。
阇黎香嚴悟處。
不在擊竹邊。
俱胝得處。
不在指頭上。
懿失聲橫趨而去。
妙喜笑曰。
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
又僧彌光。
字晦庵。
流譽諸方。
趨風來見。
妙喜命坐而商略。
光一一具對。
妙喜曰。
雖有落處。
只是不著所在。
今諸方浩浩說禪者。
見解秖如此。
何益也。
其楊岐正傳三四人而已。
語訖呵呵大笑。
光慍而起去。
妙喜即撾鼓入室。
光顰額而至。
妙喜曰。
吃粥了也。
洗缽盂了也。
去卻藥忌。
道將一句來。
光遽對曰。
裂破。
妙喜震威喝曰。
汝又說禪也。
光乃得旨。
遂以書招其友鼎需曰。
洋嶼庵主手段。
與諸方別。
需乾笑而已。
需字懶庵。
乃閩人。
幼登進士。
絕婚為比丘。
一錫湖湘。
遍參名宿。
以為法無異味。
歸隱羌峰絕頂。
久不下山。
佛心才禪師已挽出。
首眾于大乘。
需嘗以即心即佛問學者。
毅然無可意。
光強速其至。
會入室鼓鳴。
需隨喜焉。
妙喜以拂指曰。
即心即佛作么生。
速道。
需從傍下語。
妙喜詬之曰。
汝見解如此。
敢妄為人師耶。
即普說。
訐其生平珍重得力處。
排為邪解。
需涕淚交頤。
不敢仰視。
乃歸心決擇。
一日垂問。
內(nèi)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時如何。
需擬對。
妙喜連擊之。
需釋然厲聲曰。
和尚已多了也。
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
妙喜之精猛開發(fā)。
約多類此。
時及門者五十三輩。
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
丞相張公浚在蜀時。
圓悟為言。
杲真得吾宗之髓。
張公還朝。
遂以杲補徑山。
徑山之席。
常隨二千馀輩。
方來無地以容。
乃搆千僧閣安之。
侍郎張子韶。
狀元汪圣錫
少卿馮濟用。
悉預(yù)其列。
當是時。
秦檜居權(quán)。
司諫詹大方阿之曰。
鼓唱浮言。
謗訕朝政。
張九成為之首。
徑山僧宗杲和之。
乃坐編置。
九成毀衣焚牒。
竄妙喜于衡陽。
起遣日而惻聲載道。
識者曰。
日月無私成其明。
圣賢無擇成其大。
豈杲公之化應(yīng)南。
故天假之以示現(xiàn)于衡陽者耶。
且法門正氣。
表燭千秋。
又以群愿所系。
公必壽還。
何憂哉。
凡十載徙梅楊。
雖瘴癘之鄉(xiāng)。
而妙喜豎拂不倦。
緇素騰騰。
仍光風霽日也。
又五載。
有旨賜還復(fù)僧衣。
四方虛席迎之。
皆不就。
最后有旨。
強起主育王。
筑涂田數(shù)百頃。
以繼眾食。
賜其莊。
名般若。
又二年。
改移徑山。
徑山益盛。
雖龍象互相蹴踏。
而上堂每贊猶子應(yīng)庵。
深得先人機用。
于是天下益稱其公。
妙喜臘高。
屢求退居明月堂。
告謝方來。
莫可禁止。
先是孝宗居藩時。
遣內(nèi)監(jiān)。
至徑山。
見妙喜。
獻以偈。
孝宗大悅。
及在建邸。
復(fù)遣近侍。
請上堂。
親書妙喜庵額。
并贊真制賜之。
及即位。
又錫法號大慧禪師。
洎召對。
妙喜已示疾。
一夕忽大星隕地。
流光四散。
鳥獸皆鳴。
遂乃告寂于明月堂。
親封遺疏。
侍僧請留偈。
妙喜厲聲曰。
無偈便死不得也。
乃大書曰。
生也只恁么。
死也只恁么。
有偈與無偈。
是甚么熱大。
擲筆長往。
時隆興改元八月十日也。
世壽七十五。
坐夏五十八。
上覽遺語悽然。
制詞奠曰。
生滅不滅。
常住不住。
圓覺空明。
隨物現(xiàn)見。
詔以明月堂。
為妙喜庵。
全身瘞于庵后。
謚曰普覺。
塔曰普光。
入其全錄八十卷于大藏焉。
贊曰。
端祖云。
悟了須是遇人始得。
余虛度林間數(shù)十載。
每耳目所有諸道者。
莫不據(jù)高廣座。
自稱曹溪正脈少室真?zhèn)鳌?div id="kd4y040"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83_6_337_comment'>
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
若遇。
自當別有壺天。
而端祖之言豈謬哉。
嗚呼馬逢伯樂。
薪遇中郎。
吾宗之大幸也與。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齊公受經(jīng)論,五載涵泳,乃從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其鋒銳,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杲躇躊未進。一日,聞詔遷悟住汴之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曰:“當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敝滴蜷_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蔽蛟唬骸疤鞂幖床蝗唬幌蛩馈癸L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杲聞,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庇谑?,令居擇木堂,為不釐務(wù)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一日,悟與客飯次,杲不覺舉箸,飯皆不入口。悟笑曰:“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杲曰:“如徇舐熱油鐺。”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杲遂問曰:“聞和尚當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復(fù)曰:“當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标疆斚箩屓辉唬骸拔視病!蔽驓v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臨濟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杲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么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羰菑缴郊床蝗唬粲猩畣枺骸畧A悟光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庵既绾危俊唬骸嚥脱筱~,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唬骸绾尉炔坏茫俊唬骸谴死蠈こ2栾??!笔荒晡逶拢貦u以杲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十一月,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徑山,大宏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笔窍ξ骞?,手書遺表,并矚后事。有僧了賢請偈,杲乃大書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無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謚曰“普覺”,塔名“寶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0—1149 【介紹】: 宋邛州臨邛人,字子正,號虛閑居士。常安民子?;兆谡桶四赀M士。高宗紹興三年除殿中侍御史。論張浚在陜西喪師失地之罪。時金使入見,又言先振國威,以掌握和戰(zhàn)之主動權(quán)。除起居郎、史館修撰,重修神宗、哲宗實錄。累擢御史中丞。后以顯謨閣直學士知湖州,奉祠。卒謚敏節(jié)。有《虛閑集》、《烏臺日記》等。
全宋文·卷三九八六
常同(一○九○——一一四九),字子正,號虛閒居士,臨邛(今四川邛崍)人。
安民子。
政和八年進士。
靖康初,為元帥府主管機宜文字,尋除太常博士。
建炎四年為大宗正丞。
紹興三年,除殿中侍御史。
四年,除起居郎、中書舍人、史館修撰。
七年,除御史中丞,后以顯謨閣學士知湖州。
十九年卒,年六十。
汪應(yīng)辰《常公墓志銘》(《文定》卷二○),《宋史》卷三七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3—1161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從。高宗時為清江縣主簿,以土瘠賦重,力請蠲減。歷通判虔州,知臨江軍、永州,提點廣西、湖南刑獄,所至有政績。官至戶部郎中、總領(lǐng)湖廣、江西、京西財賦。
全宋文·卷四○七四
彭合(一○九三——一一六一),字子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以父衎蔭補官,為清江縣主簿,歷興國縣丞、虔州通判,知臨江軍、永州,提點湖南刑獄。
紹興三十年為戶部郎中,總領(lǐng)湖、廣、江西財賦。
三十一年卒于官,年六十九。
汪應(yīng)辰《戶部郎中總領(lǐng)彭公墓志銘》(《文定》卷二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7—1169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與道?;兆谡桶四赀M士。初為海州沐陽縣尉,累官江西、湖北、浙東安撫使。秦檜死,入為侍讀,奏諫帝王之于史在觀得失、究治亂。以左宣奉大夫致仕。卒謚莊敏。
全宋文·卷四一二○
王師心(一○九七——一一六九),字與道,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
政和八年登進士第,授沭陽縣尉。
紹興初知長溪縣,改太府寺丞、將作少監(jiān),除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
歷知袁、衢、洪諸州,入為戶部侍郎、敕令所詳定官。
出守荊南府,召權(quán)吏部尚書,再出知紹興府、福州,兼浙東、福建路安撫使。
乾道元年致仕。
五年十二月卒于家,年七十三,謚莊敏。
汪應(yīng)辰《顯謨閣學士王公墓志銘》(《文定》卷二三),《金華先民傳》卷三,《金華賢達傳》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0—1168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子昂。
高宗紹興元年進士。
為南海主簿。
歷知貴溪、上虞縣,皆有惠政。
孝宗即位,召為右司郎中,除吏部侍郎、權(quán)尚書。
累進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首薦汪應(yīng)辰、王十朋等可備執(zhí)政、侍從、臺諫,劾知閣門事龍大淵等竊弄威福。
又請嚴汰冗兵,以節(jié)國用。
自初仕至宰相,服食、田宅、僮妾不改其舊。
乾道三年罷相,提舉太平興國宮。
卒謚正簡。
全宋文·卷四二五○
葉颙(一一○○——一一六七),字子昂,興化軍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紹興元年進士,為南海主簿,歷知貴溪、上虞縣。
以靜退召見,奏對稱旨。
除將作監(jiān)簿,知處州。
孝宗初除吏部侍郎,進尚書左仆射,兼樞密使。
首薦汪應(yīng)辰、王十朋等,孝宗嘉納。
乾道三年帝親郊而雷,颙引漢故事上印綬,提舉太平興國宮,歸家而卒,年六十八,謚正簡。
見《艾軒集》卷八《葉公行狀》,《誠齋集》卷一一九《贈少保葉公行狀》,《宋史》卷三八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2—1164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茂實。少從張九成學。高宗紹興五年省試第一,除秘書省正字。上疏請獎忠讜、戒濫進、惜民力、作士氣,時方議休兵,罷為閬州教授。后召為秘書丞,遷監(jiān)察御史。請補外,知興化軍,終知嚴州。有《尚書解》、《禮記講義》、《梅窗雜著》。
全宋文·卷四二九八
樊光遠(一一○二——一一六四),字茂實,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從張九成學,紹興五年省試第一,遂中進士第,調(diào)秀州海鹽縣主簿。
歷秘書省正字,罷為閬州教授。
召為秘書丞,除監(jiān)察御史,遷工部員外郎。
補外知興化軍,除福建路提點刑獄,徙知嚴州。
隆興二年卒,年六十三。
汪應(yīng)辰文定》卷二二《吏部郎樊茂實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信可,晚號亦樂居士。郭絳子。徽宗政和進士。累任銅梁、仁壽等縣令。高宗紹興十八年,以任永康軍通判時牒試避親、舉人不當降一官。終部刺史。與秦檜有庠序舊,絕不與通,家居十八年。性嗜水竹。工詩,與蒲大受、馮時行、何耕道為詩友。有《云溪集》。
全宋詩
郭印,字不詳,史籍無傳。
據(jù)本集詩篇知其晚號亦樂居士,成都(今屬四川)人。
二十歲入太學肄業(yè)。
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進士。
歷攝銅梁縣,知仁壽縣,州府管庫,學校教官,亦任過短期朝官。
積階至左請大夫(《文定》卷一五《與陳樞密書》)。
官終知州(《宋元學案補遺》卷四)。
一生活動主要在蜀地。
高宗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鄉(xiāng)云溪營別業(yè),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
所著《云溪集》,不見宋人著錄,且于明代失傳。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十二卷。
 郭印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一三四
郭印,字信可,自號亦樂居士,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繹子。
政和五年進士。
歷任仁壽、銅梁等縣令,紹興中任永康軍通判。
后曾知忠州。
乾道間為朝請大夫,汪應(yīng)辰舉充監(jiān)司郡守,時已年垂八十。
卒年八十馀。
與秦檜有庠序舊,絕不與通。
性嗜山水,于雙流筑云溪別墅。
工詩,與蒲宗孟、馮時行、計有功等為詩友。
著有《云溪集》三十卷(今存永樂大典本十二卷)。
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六之八,《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一三,汪應(yīng)辰文定》卷一五,晁公溯《嵩山集》卷四,《成都文類》卷八,《蜀中廣記》卷五,《千頃堂書目》卷二九,《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七,《宋元學案補遺》卷四,《四庫提要辨證》卷二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2—1171 【介紹】: 宋溫州樂清人,字龜齡,號梅溪。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一。官秘書郎。曾數(shù)次建議整頓朝政,起用抗金將領(lǐng)。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陳抗金恢復(fù)之計。歷知饒、夔、湖、泉諸州,救災(zāi)除弊,有治績,時人繪像而祠之。卒謚忠文。有《梅溪集》等。
全宋詩
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初添差紹興府僉判,三十年,除秘書省校書郎,尋兼建王府小學教授。三十一年,遷著作佐郎、大宗正丞,得請主管臺州崇道觀。孝宗即位,除司封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國子司業(yè)、起居舍人,改兼侍講、侍御史。隆興二年(一一六四),知饒州。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夔州。三年,知湖州。四年,知泉州。七年,除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士致仕。七月卒,年六十。謚忠文。有《梅溪前后集》及奏議等五十四卷。事見本集附錄《龍圖閣學士王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八七有傳?!⊥跏笤?,以明正統(tǒng)劉謙刊《梅溪先生文集》(即《四部叢刊》影印本)為底本,此本刊印粗陋,但后來各刊本均出此本。校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并參校清雍正唐傳鉎重編《宋王忠文公全集》五十卷本(簡稱雍正本)和光緒重刊本(簡稱光緒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十朋(1112~1171) 宋代詩文家、學者。字龜齡,號梅溪。浙江溫州樂清人。家境清寒,初在家梅溪聚徒講學,紹興二十七年(1157)狀元,歷官紹興府僉判、侍講、侍御史,后出知夔州、湖州。1171年被授予太子詹事,因病力辭,以龍圖閣學士致仕,卒謚忠文。有《梅溪集》及《杜陵詩史》《東坡詩集注》等。赴任夔州和轉(zhuǎn)任湖州途中曾兩度游武昌、江夏,觀南樓,登黃鶴樓,作五絕《黃鶴樓》、五古《一覽亭》、七絕《登壓云亭》、七律《南樓》等。
全宋文·卷四六一四
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人。
資性敏悟,強記覽,素有文行。
紹興二十七年以進士第一及第,授紹興府簽判。
除秘書省校書郎,兼建王府小學教授。
輪對,上言朝政弊端數(shù)事,陳御邊之策。
遷大宗正丞,奉祠。
孝宗即位,起知嚴州,召為司封員外郎,累遷國子司業(yè)。
隆興初,除起居舍人,升侍講,改侍御史。
張浚兩淮之師失利,主和者橫議蜂起,十朋自以先前力主起用張浚,故而上章待罪。
出知饒州,歷知夔、湖、泉州。
召除太子詹事。
乾道七年七月卒,年六十。
后謚「忠文」。
十朋立朝剛直,歷官多有政聲。
為文崇尚理致,不務(wù)浮靡虛麗之辭,著有《梅溪前后集》五十卷;其《尚書》、《春秋》、《論語》、《孟子》講義,尚未成書。
事見汪應(yīng)辰《有宋龍圖閣學士王公墓志銘》(《梅溪先生后集》附錄),《宋史》卷三八七本傳。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