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無慍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子定。
宋婺州義烏人,字安叔。
石一鰲子。
端敏純孝。
繼母朱氏性嚴毅,定子奉養(yǎng)不倦,無慍色者三十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0—1358 【介紹】: 元僧。慶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應。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遷杭州徑山,賜號慧性宏覺普濟大師。有《古鼎外集》。
元詩選
祖銘,字古鼎,奉花應氏子。年十八,從金峨橫山錫公學出世法,二十五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書記,后遍參諸尊宿,聞元叟在靈隱,往謁焉。言下豁然開悟,元統(tǒng)元年,始自徑山出住昌國之隆教,遷普陀,復遷中天竺。至正七年,還主徑山,錫號慧性文敏宏學普濟禪師。十七年,退居妙明庵。十九年書偈而逝,有《四會語錄》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徹玄微,踔厲縱橫,袁伯長、胡汲仲、黃晉卿、虞伯生、歐陽原功皆稱慕之。原功贈詩,有「上人能舉龍文鼎,坐斷淩霄第一關」之句。初在中竺時,有童子仇姓者,從師荷包笠。夜宿蘇之承天寺,見空中有一寶鼎。左右翼衛(wèi)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還賜徑山?!乖懙┮允沦|其僧,曰:「此必古鼎師還遷徑山也。」俄而徑山命下,聞者異之。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銘。臨濟十五世孫。四坐道場。將示寂。謂其徒曰。觀世音持蓮華至矣。安坐而逝。火化。舌根齒牙數(shù)珠不壞。五色舍利無數(shù)。國史危先生為之碑。有四會語錄行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祖銘。字古鼎。奉化應氏子。幼穎悟。不近葷食。稍長學通百氏書。而尤嗜佛典。年十八厭處塵俗。從金峨錫公。學出世法。二十五得度受具戒。出游諸方。首依竺西坦公。掌記室。復走閩浙。多所參訪。莫有契者。時元叟在靈隱。師往謁焉。一語之下。遂坦然無疑滯。久之。臻其閫奧。一時德譽藹著。所與交游。皆雅望之士。去留為叢林重輕。而師愈謙抑自持。有以輿從為相迎者。悉謝絕之。唯杖履而已。順帝元統(tǒng)元年。師五十有四。始自徑山出。住昌國之隆教。學者不憚步險。爭愿趨往座下。后八年。遷普陀。浙東都元帥完者都公。威震海上。而于師至禮甚恭。日本商航。數(shù)奉國命。盛赍金幣來聘。師每避去。未幾。遷中天竺。至正七年。還主徑山。師在中竺時。有童子仇姓者。從師荷包笠。夜宿蘇之承天寺。見空中有一寶鼎。左右翼衛(wèi)皆天神。若有所告曰。天帝以此鼎。還賜徑山。詰旦以事質。其僧曰。此必古鼎師。還遷徑山也。因與之俱來。為求給役。俄而徑山命下。聞者異之。朝廷以師法席之盛。錫號慧性文敏宏學普濟禪師。十一年。穎豪亂作。師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曰。吾將老于是。十七年。杭再受兵。師退而庵居。又數(shù)月。苗獠焚掠徑山。丞相達識帖木邇。延師入云居庵。暇則詣師問道。請禮彌篤。一日請看經(jīng)次。師惟默坐。公問。長老何不看經(jīng)。師云。尋行數(shù)墨為看經(jīng)耶。公無語。師翻經(jīng)云。老僧看經(jīng)??唇?jīng)去也。公以手覆經(jīng)云。請與說破。師云。伊尹周公阿誰做。公遂領悟。已而示微疾。更衣危坐。致書丞相。囑以外護佛法之意。俄而指語其徒曰。觀世音金臺至矣。吾平生兼修之功。有驗也。乃大書偈曰。生死純真。太虛純滿。七十九年。搖籃繩斷。書已擲筆而逝。留七日。顏貌如生。行院概郡府官僚。設俎奠于道。茶毗。舌根數(shù)珠不壞。得五色光舍利無算。建塔于徑山及隆教普陀青山。有四會語錄。暨外集若干卷。傳于世。師意度直率。不為緣飾。居處物用。清苦淡泊。晨興盥颒以至浣濯。未嘗役童仆。自幼至耆年。未嘗少休。修凈業(yè)禮觀音像。日必千拜。而于大法。洞徹玄微。開示直截。踔厲縱橫。應變無窮。雖門庭峻拔。若不可少殺。隨其夙器。慈悲誘掖成就為多。至于文學。乃師之世業(yè)。里中袁文清公桷。金華胡公長孺。黃公溍。蜀郡虞文靖公集。長沙歐陽公玄。咸稱慕之。見諸文字者。舉可徵已。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古鼎禪師。
諱祖銘。
出于四明應氏。
風骨軒昂。
談論超人意表。
得道于元叟端公。
出世。
談禪之會有四。
皆名山廣澤之中。
四眾圍繞。
其升堂入室之鼓。
日不停聲。
當是時。
六宗之徒。
互相犯諍。
銘著書千百言以解之。
聲達朝廷。
朝廷賜銘號。
曰慧性文敏弘學普濟禪師。
叢林共美其功。
楚石琦有語曰。
具眼宗師。
超方哲匠。
傳列祖之燈。
息六宗之抗。
身非身相非相。
天教擎在千峰上。
蓋銘初與楚石。
同參元叟端。
端公喜怒不測。
所舉者皆流俗鄙事。
所訶者皆賢圣章句。
銘大疑之。
乃詣端公之室。
端呵呵大笑。
銘曰。
自遠趨風。
師何謔耶。
端公驀起頓足曰。
山僧罪過不少。
銘瞠愕而卻。
會書記寮虛職。
林首座知銘。
欲舉銘補之。
端曰。
見彈而求鸮炙。
不亦早乎。
林曰。
何謂也。
曰。
待渠識得西來意方可耳。
不然流成文字蠹魚。
何益哉。
銘聞大慚隕涕。
自誓求決大事。
一日參罷。
銘復進曰。
黃龍南傾心。
請益于慈明。
慈明屢詬罵之。
何也。
端曰。
趙州道。
臺山婆子。
被我勘破。
與慈明笑曰。
是罵耶。
為復肝膽相似。
為復鼻孔不同。
銘曰。
一對無孔鐵錘。
曰。
南立悟去。
又且如何。
銘曰。
病眼見空花。
端曰。
金沙混雜。
政未得在。
銘又擬進語。
端震聲喝之。
銘失聲笑曰。
祖銘此回做得書記也。
端公亦笑而許之。
住后僧問。
如何是佛。
銘曰。
秤錘蘸醋。
又曰。
如何是佛向上事。
銘曰。
仰面不見天。
僧曰。
云門乾矢橛。
又作么生。
曰。
不是好心。
僧曰。
乾矢橛與秤錘蘸醋。
相去多少。
曰。
鑊湯里??跳。
僧又擬問。
銘便喝。
銘言行平易。
不以繩墨制學者。
嘗曰。
滄海有擇流之心。
則成牛跡。
春日有偏炤之意。
仍似螢光。
所以大冶烹金。
不須九轉。
眾生成佛。
只在剎那。
分之別之。
遠之棄之。
豈大慈長者之心哉。
晚住徑山。
禪流益心歸之。
恕中慍。
早受業(yè)于元叟。
既出游方。
聞銘繼徑山之席。
乃歸訪銘。
銘請歸蒙堂。
間與商確古今。
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
出世靈巖。
法嗣紫籜道公。
銘復稱之。
或曰。
慍公向親先老人。
今其背德承紹無名老衲。
師反獎之。
何也。
銘曰。
不然。
當今吾老人之望。
故重天下矣。
裨販之徒。
往往承虛接響。
慍公得意于紫籜。
不以聲名而忘其本。
節(jié)操如此。
豈可及哉。
銘年垂耄。
愛攜衲子山游。
不計遠近。
意得即到。
歸便高枕。
鼻息如雷。
一日命侍者遍插香。
聲鐘告寂。
眾趨繞之。
銘則宴然側身長往矣。
有遺偈曰。
生死純真。
太虛純滿。
七十九年。
搖籃繩斷。
其門下繼居徑山者。
象源淑也。
居徑山。
百爾躬先率之。
勤奮乃言。
先老人。
弗以絮務勞賢者。
淑曰。
安有賢者。
而弗勞乎。
于是。
冰風四峻。
廉士大集。
一日趨出門。
大叫曰。
殺來了。
殺來了。
眾驚集。
淑乃莊立蛻去。
其次門人力金者。
主持天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2—1366 【介紹】: 元興化莆田人,字汝質,號去華山人。洪巖虎子??W聘為訓導。詩文激宕淋漓,為閩人之冠。有《續(xù)軒渠集》。
元詩選
希文,字汝質,莆田人。
其父巖虎,號吾圃,宋貢士,為興化教諭。
希文,其次子也。
巖虎與坐萬山中,朝晡盂飯,燒芋咬菜相倡和,無慍色。
巖虎有集曰《軒渠》,希文因自號《續(xù)軒渠集》。
巖虎卒,嗣為鄉(xiāng)先生,郡之名族爭致西席。
郡庠聘為訓導,大賓延請無虛歲,卒時年八十有五。
以生年考之,當生于前至元壬午,卒于至正丙午,實與元代相終始。
郡人林以順謂其詩得意處,皆自肺腑流出。
至于造語鍊字之法,頗費工夫。
易隱卓器之曰:吾圃試校游洋翁季枕邊談詩,以「僧敲未敢一言定,鳥過曾安幾字來」之句授之。
《夜臥三鼓聞書聲》云:「有子定知吾事足,貧家頗覺此聲佳。
」《志喜》云:「甫譏失學難為比,琰見趨庭喜可知。
」所謂是父是子,自成一家機軸者也。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汝質,莆田人。有續(xù)軒渠集。
釋莊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呆庵莊禪師。臺州人也。住持徑山。學者云合。說法酬機。迅若奔雷。有呆庵語錄。湮沒無傳。記籍但載其答儒一編。意深而遠。語宏以肆。轟轟然。誠宗門之偉人也?;蛞匀遽寖韧庵q問者曰。昔宋儒晦翁曰。釋所謂心上做工夫。本不是。程子曰。釋氏之學。于敬以直內。則有之矣。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故滯固者入于枯稿。疏通者歸于恣肆。此佛教所以隘也。吾儒則不然。率性而已。斯理也圣人于易備言之。二翁之說何如。師曰。不然。教有內外不同。故造理有淺深之異。求之于內。心性是也。求之于外。學解是也。故心通則萬法俱融。著相則目前自昧。嗚呼外求之失。斯為甚矣。今儒學之弊。浮華者。固以辭章為事。純實者。亦不過以文義為宗。其實心學則皆罔然也。宋之真儒。深知其病。又知吾心工夫為有本。是當教本抑末。以斥其言語文字之非。可也。而復以心上工夫不是。何自為矛盾歟。本既不是。何謂卻勝儒者乎。此其不能窮心學之理。于吾佛之道。深自惑亂。而不能取決也。觀伊川之言。亦然。夫既憫吾道為有內無外矣。果能以道為本。得本何憂于末哉。繼言枯稿恣肆。又憫吾道之隘。是未見其大者矣。既曰。佛有覺之理。為敬以直內。復言要之亦不是。皆反覆自惑之言耳。豈真知此理者哉。若率性之說。亦不出吾心上工夫。必取證于易。易乃心上之妙理。先儒不明本心之體。遂不明良知良能之所自出。謂有氣而后有知。乃推性命之源于氣。推性為氣中之理。以性循理為道。故隨事隨物以明理。不知天地人物形氣。皆生于覺性之中。而吾之本心妙明遍照。已在思慮未發(fā)之時。若有得于此。即時中之義也。失此不能少存于內。徒追求于事物之末。謂之義以方外。豈有是哉。取證于易者。易言至神至圣。皆指不可測不可知之地。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以無思無為無感通之本。則易所證。固非外矣。夫了悟之地。非學解所能到。悟則謂之內。解則謂之外。則內教外教。所以不同也。儒者專用力于外。凡知解所不及者。不復窮究。故不知允執(zhí)厥中之道。天理流行之處。皆在思慮不起。物欲凈盡之時。踐履雖專。終不入圣人之域矣。蓋因疑佛氏之跡。為無父無君。遂不究盡其說。使孔圣之道不明。乃成毀佛之過也。惜哉。師將化忽云。難難。二八嬌娘上高山。老僧扶不得。言訖而寂。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禪師普莊者。
字敬中。
臺之仙居袁氏子也。
家人見梵僧入舍而生。
三歲。
解跏趺。
喜學梵音。
九歲而梵唄皆有律度。
其族愛而呼之。
曰佛童。
年十三。
從季父子鄞。
依天童左庵良禪師。
為沙彌。
左庵亦愛之。
仍呼曰佛童。
久之秉戒。
參禪不悟。
適了堂一禪師。
自紫籜山來天寧。
莊童時。
素聞其名。
私喜曰。
此吾故山善知識也。
趨謁之。
而得道焉。
歸省左庵。
左庵卒。
了堂來居天童。
恕中慍禪師。
應詔退休于翠山。
了堂命莊。
為翠山使。
莊與語。
大奇之曰。
天童法兄。
得人如此。
不負紫籜先和尚矣。
莊向以呆庵自稱。
匯雜稿為呆庵集。
讀之。
大喜曰。
吾侄。
當有大名于當世。
惜吾老耳。
然蘭以幽而香。
松以曲而壽。
惟吾侄勉之。
乃引長偈為贈。
偈曰。
燭龍吐火燒虛空。
處處江河盡枯竭。
方士神僧世已無。
誰倒天瓢洗炎熱。
柴門日高關未抽。
豈為一口生閒愁。
南村北村青稻死。
上田下田黃埃流。
竹外忽然聞剝啄。
侄也何為到林壑。
油黃卷子手持來。
玉潤珠輝見新作。
載舒載讀心眼開。
便如飲我甘露杯。
老懷從此頓蘇豁。
末運不畏宗綱頹。
我有一句須聽取。
無智人前莫輕舉。
山前石虎咬煙菟。
吒沙獵頷九條尾。
洪武十年。
有敕天下僧倫。
演心經(jīng)楞伽金剛三經(jīng)。
莊與性原禪師。
提綱于金山大會。
次年至金陵。
館天界。
位望最尊者滿庵輩。
莊與辨論。
機窮底蘊。
學士周公維修。
時亦在坐。
乃問三禪師曰。
儒有儒師。
禪有禪師。
經(jīng)有經(jīng)師。
一切百工伎藝。
俱有所師。
何是無師智。
莊答曰。
七情五欲。
修駭曰。
如是則無師之智。
非極則也(一本云。
安稱極則)。
莊舒右腳曰。
山僧自到京。
跛卻一只腳。
滿庵笑曰。
須是者呆漢始得。
又明年。
領江西撫州之北禪寺。
歷元以來。
禪道多興吳越。
而西江馬祖百丈之威儀。
大都弛廢。
莊至北禪。
勃然中興。
如多寶塔幢從空涌出。
復憐云居荒久。
攜數(shù)十禪徒。
結茅于舊址。
疊柴為床。
莊登座。
示眾曰。
昨日開荒地。
請諸人。
刬去荊棘。
除去瓦礫。
本來基址。
已見分明。
只有中間樹子。
無人拔得。
山僧今日未免別行方便。
利刀剪去繁枝葉。
鈍钁深鋤邪倒根。
實地工夫成一片。
住山鈯斧了無痕。
于是。
云居殿閣堂廡。
而幻出焉。
衲子聞風。
如歸。
時稱天下云居。
洪武十四年秋。
高帝制碑于廬山。
有手詔。
命莊主其事。
靈瑞多種。
蕩眩山川。
草疏復命。
帝甚悅之。
莊暮年奉詔主持徑山。
竺元之風。
復振東南。
嘗問僧曰。
近奉公文。
務要打點。
僧曰。
學人不是奸細。
曰。
也須勘過。
僧曰。
和尚莫得倚勢欺人。
莊展手曰。
把將公驗來。
僧擬議。
莊便掌之。
又嘗厲聲曰。
盡十方世界。
是毗盧心印。
且道。
印紐落在甚么人手里。
有僧擬進對。
莊曰。
且去別時來。
莊有敏裁。
無宿事。
所遇不忘。
雖萬眾蹁躚。
一目了然。
且好提獎。
人有小善。
莊每譽之竟日。
叢林因稱曰。
呆庵舌風掩葉。
永樂改元。
莊年五十八。
命撾鼓告寂。
適江右二道者至。
莊挽其歸方丈。
相敘甚驩。
坐談夜半。
莊精神倍勝。
二道者。
相視嘆曰。
此事甚難。
不可得而擬議。
莊曰。
難難。
萬種千般。
不擬議亦瞞頇。
青天霹靂。
平地波瀾。
無說是真說。
它觀非正觀。
沉淪枉經(jīng)巨劫。
契悟秖在毫端。
莫教坐卻含元殿。
逢人只管覓長安。
一曰。
此事甚易。
但自不能承當耳。
莊又曰。
易易。
多方一致。
絕承當。
忘此喻。
耀古騰今。
經(jīng)天緯地。
知有亦無知。
利它還自利。
明明般若真乘。
念念塵勞雜事。
拔卻多年若瓠根。
釋迦不受然燈記。
適晨鐘動。
莊怡然化去。
阇維。
煙??所至。
悉得舍利。
更有素珠不壞。
塔于凌霄峰之陽。
贊曰。
余觀歷祖代興法道者。
其風骨必凜然特異。
呆庵。
既出了堂之門。
遂將折拄杖。
撥動湖海英靈。
向烏有之云居幻出。
莫大梵場。
名歆天子。
德被含靈。
僧中之龍。
不謬矣。
然及時說法。
乃上池之水也。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道聯(lián)。字季芳。鄞人也。幼讀儒書。窮理命之學。長依薦嚴羲公。修沙門行。尋嘗內記于大天界寺。遂嗣法于凈覺禪師。矩度雍容。進退咸有恒則。蓋溫然如玉者也。叢林之中。咸器重之?;蛲炱錇樽〕质隆t謙然不敢當。且曰。我心學。未能盡明也。三乘十二分之說。亦未能盡通也。我歸四明山中。求諸己而已矣。宋公。亦作序送之。二公皆于道有聞。而退然不居。有高尚之風焉。宜乎。見稱于長者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道聯(lián),字祖芳,晚號拙逸叟,姓陸氏,鄞人也。
幼而英敏,舉止不凡,讀書尤慧,過目成誦,父母鐘愛之。
稍長即好內典,慕出世法。
年十四,往游西浙,禮昆山薦嚴、悅堂顏。
時璽書再下,有金襕法衣之賜,王公大臣函書問道,黑白奔走如市,隨機接引,沾被殊多。
聯(lián)既棲止,遂亦得度。
久之,受具足戒于鄞之五臺寺,復還昆山,則薦嚴已更主席,物禪師,一見器之,遂留侍室。
而聯(lián)方篤意禪學,兼窮止觀,廢寢忘飧,惟務明心見性。
用志精專,智藏為開,詞源涌瀉,辯若懸河,同侶無出其右者。
明洪武九年丙辰,隨侍佛心住持靈谷,已名震京剎。
天界覺源曇,重其才識,延居記室,聲譽益著。
一時湖海尊宿,若穆庵康、恕中溫、木庵聰,皆相與忘年,往復酬唱,激揚宗旨,莫不服其解脫。
始出世臺之廣孝,遷紫籜道場、景山、補陀、能仁,六徙名剎,而至凈慈。
所主法席,策勵后學,隨機開示,各極歸趣,緇素向化,道譽為禪林之冠。
洪武壬申,凈慈又燬,聯(lián)力任恢復,不數(shù)年,殿宇堂室為之一新。
先是,茲寺困于賦役,聯(lián)白有司減去田稅,蠲除徭役,眾賴以安。
既而舉任僧錄,以疾固辭。
蜀王聞而賢之,錫之衣盂。
永樂四年丙戌,朝廷纂脩大典,再被徵召,命為釋教總裁,以其博通經(jīng)典,文理縝密,恩寵方深,事畢還山。
五年丁亥,寺僧擅自披薙,因事逮及,例謫五臺。
禮部尚書趙羾以聯(lián)名奏聞,驛召至京,上加慰勞。
己丑七月三日,坐逝于京邸大祐國寺,世壽六十四,僧臘五十,著有《拙逸語錄》行世。
文宗為之嗟悼,敕工部備龕茶毗,歸葬藕花居之陰建塔焉。
胡濙為作銘,刻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