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志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正智,字臥云,姓陳氏,福寧人也。
初出家時,受剃度于泰順之南峰寺。
后得法于大觀慧,實傳月亭,中興臺教之學。
蓋佛法自梁以前,無宗教之別。
大通中,達摩西來,始崇教外別傳之旨。
而智者大師獨宏止觀于天臺,學者宗之,斯臺教之名立焉。
永嘉佛法肇于無相大師,實因止觀發(fā)明大事,印證曹溪,號“一宿覺”,是則宗教旨歸,初無有異也。
厥后青原、南岳宗風大鬯。
永嘉之學,薪盡不傳。
而天臺亦漸微弱,不復演揚止觀,專以講義為臺教矣。
蓋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師振中興之烈。
正智則月亭之正傳也。
智嗣大觀慧,慧嗣晦谷珂。
初大觀雖習教典,而實研精止觀,常立庵天臺絕頂,覃思冥契。
又崇別教之旨,遍歷諸方叢席,斟酌印可。
始歸嗣晦谷,有“從來心印本無文”之囑。
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爐錘合宗教為一。
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說,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
”復訂法系正派,以世其傳。
就雁山能仁寺,宣揚法要,一時龍象云集,然入室者,為正智一人而已。
正智姿儀魁壘,外示沖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絕。
雖宏解經(jīng)義,而托根止觀,行解雙圓。
既得法于大觀,了悟宗乘,屢登法席。
李尚書志、曹學士學佺、張大令文光俱延之講堂,躬親聽受,最后講《楞嚴》于永嘉之宏濟寺。
時大參石公萬程,備兵東甌,欽師道范,懷香謁之。
因即講次,從容問難,殊未了悟。
馳書請益,因命筆答之,曰:“覿面相逢,猶遭鈍置。
若更商確筆端,當令師子脫頤。
”后聞木魚聲,又以相叩,智舉“敲空有響,擊木無聲”語復之,乃贊嘆而去。
智以雁蕩古剎,湮沒殆盡,而羅漢寺有應(yīng)真飛跡,且密邇能仁,望大觀作道場處,爐煙可接。
乃重營蘭若,游客衲子,棲息得所,而道風馥郁,被于遐邇矣。
講觀之馀,雅好登臨,搜奇剔異,樵牧所不到悉能及。
晚歲,道譽益隆,諸方參學緇素禮謁,每食踰千指。
更營雁湖絕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漢表,每一憑眺,心跡俱清。
歲乙酉,魯藩建邸臨海,仰其風范,致書勞問。
內(nèi)史顧公超因奏請即雁湖建立禪院,復肅啟,禮請再四,智不報。
明年,大兵尋至,追討逋伏,而雁蕩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見云。
丁亥九月,示微疾。
至二十九日,謂門人曰:“吾歸矣。
”沐浴更衣,然后順化。
世壽七十有四,僧臘四十有九。
三日茶毗,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羅漢寺側(cè),與大觀塔合。
方大觀欲合宗教為一也,門戶競爭,教以宗為掠虛,宗以教為摭實。
其實宗為口頭之宗,教亦紙上之教,使果悟佛之心,明佛之理,則原自無分,又何從擬合。
故開口亂道,蛇入竹筒,論不自大觀起也,惟大觀欲融而一之耳。
惜乎大觀滅而智亦西歸,永嘉之焰誰續(xù)哉!
李象坤匊庵為作塔銘,寄慨深遠,有以夫!
銘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攝。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彼宗與教,胡為中裂。
峨峨觀公,建大爐爇。
砂屑并融,不假摶捏。
或鼎或彝,任其鑄出。
臥公親承,宏揚煜爍。
法座屢登,弘辯罄折。
國王敬禮,宰臣欽懾。
講觀不二,頓漸豈別。
蓉峰巍峨,雁湖澄澈。
與虛為鄰,孤操嶄絕。
昔棲其巔,今瘞其嵲。
無縫塔中,寂光不滅?!?div id="scxkuh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960_0_60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安慶府宿松人,字元卿,號麗陽。
萬歷二十年進士,官御史,屢疏陳時事。
以劾潞王不法忤旨,出為福寧參議。
累擢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奏行籌邊七議,名大著。
有《旭山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元卿,宿松人。
萬歷壬辰進士,除知樂平縣擢廣西道御史巡按貴州浙江河南歷官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贈兵部右侍郎有旭山
維基
金忠士(1556年—1618年),字元卿,一字葵之,號麗陽,直隸休寧縣人,宿松縣籍。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年(1592年)聯(lián)捷壬辰科進士。授江西樂平縣知縣,選監(jiān)察御史。萬歷三十年,擢為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奉命巡按貴州、浙江、河南三省,三十八年還京,遷掌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以劾潞王不法忤旨,出為福建福寧參政,歷升按察使、陜西右布政使。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四十六年卒于任。泰昌間,追贈兵部右侍郎。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峻卿,長洲人。萬歷甲辰進士,除知福清縣擢陜西道御史贈大理寺卿
維基
凌漢翀,字峻卿,號存義,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同進士出身。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士,次年授福清縣知縣。
為政公明嚴毅,不畏強御,人稱“凌鐵面”。
嘗改龍首橋,建瑞云塔,士民德之。
擢陜西道御史,為中官邢洪辱于朝,給事中郭尚賓等劾之,帝釋洪不問。
又為廢將凌應(yīng)登所毆,洪復曲庇應(yīng)登。
萬歷四十四年二月,會勘凌漢翀、凌應(yīng)登事,閣臣方從哲、刑部尚書李志等疏言漢翀贓私無據(jù),然與應(yīng)登互認一族,自取訐毆,宜責令解任回籍,以為交游不慎者之戒。
應(yīng)登挾詐多人,復于朝會之日手擊御史,蹀血禁門,此其無君無法之大者,乞行法司究問如律。
有旨:凌漢翀照不謹例冠帶閑住,凌應(yīng)登姑免死,發(fā)云南瀾滄衛(wèi)充軍。

人物簡介

維基
謝顏教(?—?
),字伯愚,別號卓如,河南開封府郾城縣民籍。
萬歷二十八年庚子(1600)舉人,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進士,官至刑部主事,所平反,為獄囚制衣,刑部尚書李志深嘉嘆之。
第三子謝檳,字公翼。

人物簡介

維基
汪承爵,字仲修,山東東昌府臨清衛(wèi)籍。
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進士。
授南康縣知縣,操守嚴重,葺學舍,辟旭山書院,率諸生課藝其中。
擢大理寺評事,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往陜西恤刑,升寺副。
出為大同府知府,四十年四月升四川按察副使。
改兩淮運同,四十六年十二月升知臨江府、南陽府。
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升兩淮鹽運使。
六年,太監(jiān)劉文耀、胡良輔借進銀之際,參其剝削貪婪,魏忠賢藉口追贓,擅行籍沒,刑及妻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70 【介紹】: 清廣東香山人,字瞻孔。道光二年進士。授編修,遷御史,條奏整飭科場凡十四事。咸豐間累擢陜西巡撫,署四川總督,鎮(zhèn)壓太平軍。坐事奪職。同治初召入京,旋補內(nèi)閣侍讀學士。
維基
曾望顏(?—1870年),字瞻孔,廣東香山(今中山)人。
生于澳門望廈。
晚清官員,工書善畫。
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歷任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給事中、光祿寺少卿、順天府尹。
二十年,授福建布政使。
二十三年,戶部銀庫虧空事發(fā),曾望顏曾任查庫御史,未能察覺虧空,奪官賠償。
旋授主事。
咸豐三年(1853年),以五品京堂候補。
五年,補通政司參議。
六年,復授順天府尹,擢陜西巡撫。
遣兵擊退太平軍。
九年(1859年),署四川總督。
滇匪藍朝柱、李永和作亂,與敘州土匪勾結(jié)大肆侵擾。
曾望顏遣兵進攻,斬賊目李祖資等。
十年,遣提督孔廣順等攻大巖尖山賊寨,獲匪首王帶周。
滇匪攻犍為,由箭板場竄至河口,扎筏渡河,被四川提督皂升督兵水陸夾擊下敗退。
曾望顏又遣四川總兵占泰等阻截賊軍渡河犯嘉定。
賊軍佔據(jù)觀音場,清軍從黃閣寺進攻,在羅城鋪打敗賊軍。
賊竄踞貢井、天池寺等地,扎營數(shù)十,曾望顏飭令占泰等剿賊。
黔匪李志高等佔據(jù)長阡壩各寨。
曾望顏遣兵攻燬長阡壩。
總兵虎嵩林自程家場進攻貢井,又遣兵攻濯水賊,擒匪首賀世愚等。
清軍各路雖有斬獲,但滇匪勢日熾,藍朝柱擾青神、邛州,李永和攻嘉定,省城戒嚴。
咸豐帝下詔斥曾望顏不能制賊,下部議處。
給事中李培祜疏劾曾望顏任性妄為,濫保浮銷,縱子干預(yù)。
帝命陜甘總督樂斌偕署陜西巡撫譚廷襄查明。
樂斌、譚廷襄覆奏曾望顏雖無贓私,但屬吏多粗率謬誤,不能約束子弟、仆人。
部議褫職,命暫留署任。
復為知府翁祖烈所訐,經(jīng)成都將軍崇實查明,辭復連子曾捷魁及其仆,乃命解任,仍留四川。
十一年,回籍。
同治元年(1862年),召回京師,以四品京堂候補。
五年,補內(nèi)閣侍讀學士。
九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