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鐘復(fù)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4 首
林壑秉嘉尚,詎為時(shí)運(yùn)移。
于野矚春云,芳草念當(dāng)滋。
樂志萃群賢,招我不我遺。
角巾就僧飯,清論方瓊枝。
何用祓塵襟,賴有松間飔。
荏苒憶疇曩,慷慨傷今茲。
愿言云雷康,刑措斂亦弛。
丞卿弼元化,農(nóng)扈罕諍辭。
將子飲美酒,將子陳新詩。
山澤良悠悠,斯盟不可渝。
我昔登泰山,舉手攀秦松。
東南云海幾千里,夜懸日氣開鴻濛。
山人出山已三載,復(fù)見金元雙樹在。
玃髯石骨青銅姿,古貌荒唐閱人代。
長夏蒼蒼秋氣深,風(fēng)來絕澗蛟龍吟。
仙人五粒不可見,但有玄鶴來往飛陰森。
蚴蟉詰屈宛相向,千曲盤拿氣初放。
一任支離拔地生,那須夭矯排云上。
我來高枕石壇邊,耳畔往往聞驚泉。
白日沉沉不到地,颯然雷雨生空天。
煙色欲暝鐘復(fù)起,雄談岸幘波濤駛。
千秋萬歲知者誰,閩海奇人許夫子。
一樹萬花稠,花光盡入樓。
偶逢寒食賞,偏憶少年游。
照座驚紅艷,傷春到白頭。
苦憐風(fēng)雨惡,燒燭為君留。
宣統(tǒng)元年歲己酉,魯原和鐘出曲阜。
銘曰子孫永保用,字十有六器凡九。
絅齋供奉嗜金石,羅列敦槃陳尊卣。
得此云是古編鐘,巨細(xì)悉中律某某。
證以隋書音樂志,史家所語或有受。
吾謂考工鳧氏注,其論銑形殊非偶。
長短大小隨鐘制,先有定論垂不朽
周禮大夫設(shè)判縣,鐘磬一肆分左右。
黃大太夾四清聲,附十二律相比耦。
列如屠家縣肉格,筍簴有力聲能負(fù)。
當(dāng)時(shí)工作按法說,悉合尺寸與薄厚(見《少儀》注。)。
所以景祐寶和鐘,形狀如鈴側(cè)垂紐。
四器款識(shí)盡相同,藏諸太常昭法守。
宣和之世圖博古,分寸各殊載其后。
又聞志怪續(xù)夷堅(jiān),太原亦有遺山叟。
云是大定九年間,汾水壞墓見深黝。
鐘磬小者及二尺,古器記自正夫手。
凡十六等按次序,如妻隨夫子從母。
得毋律度有大小,宋金諸賢知已久(《皇祐新樂圖記·皇祐編鐘圖》云:「臣逸、臣瑗謹(jǐn)詳《周禮》及《三禮圖》,編鐘之制,制成編鐘兩宮架,登歌鐘五架。每架正聲十有二鐘,清聲四鐘,下格八鐘,黃鐘至林鐘,上格八鐘,夷則至夾鐘。清。謹(jǐn)圖形于左。」又云:「謹(jǐn)按镈鐘居十二辰,止于十二枚,故高下、小大形制可以如一。今編鐘復(fù)加清聲四枚,形制難一,故上格下格高下、小大有二等?!棺⒃疲骸钙垶橐坏龋瑒t清聲四鐘其聲焦殺矣?!梗?/span>。
可憐閱世又千年,法物飄零同敝帚。
至今欲識(shí)形模奇,誰是視瞭更矇瞍。
邢叔妥賓已不傳,師??夷則亦希有。
雖皆著錄和鐘文,欲定編縣難出口。
安得古樂出人間,蠡然欲絕見追鈕。
和鐘離磬在明堂,證據(jù)確鑿敢云否。
始知曰和皆編鐘,古人立言無所茍
何圖得見魯原器,鼓鉦有篆如科斗。
銘詞盡云作和鐘,疑義待析今始剖。
吁嗟神物不世出,埋沒土中幾章蔀。
恭逢天子正議禮,乃如麟鳳見郊藪。
姑洗角自涔陽來,太簇徵向長安取。
堂下一堵已過半,大鳴小鳴皆待叩。
更考迭擊聲鏘洋,恐聞金奏驚而走。
何必樂經(jīng)鐘律書,始諧宮重與羽柳。
鯫生幸得觀周樂,作此好歌為公壽。
歌成不覺夜漏長,禁城鐘動(dòng)蒲牢吼。
⑴ 鳧氏注:「鐘之大數(shù),以律為度,其鑄之,則各隨鐘之制為長短大小也?!箵?jù)《通典》、《通考》所引,「其鑄之」句,當(dāng)作「其銑之形」。蓋記文鉦與鼓舞皆以銑為矩度,故注特言銑形。銑形既隨鐘制為長短大小,則凡鐘皆有大小可知,惜近世治《周官》經(jīng)者皆未及此。
⑵ 《明堂位》注:「和、離,謂次序其聲縣也?!故呛顽姟㈦x磬,即編鐘、編磬。古編磬不傳,而所見編鐘皆云「某某作和鐘」,益信鄭義之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