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紹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8 首
題竹送李紹檢討 明 · 楊士奇
五言律詩
安成李克述,三歲在詞林。
言色溫如玉,操持堅斷金。
君恩紫誥重,親舍白云深。
萬里歸榮日,聊貽淇澳吟。
嚴(yán)冬朔風(fēng)勁,草木俱凋瘁。
氣機(jī)運無停,奄屬貞元際。
寒梅動根荄,勃勃出生意。
鮮葩皎玉雪,芳馨播天地。
清素自厥賦,寧效夭桃媚。
君子稟至性,茲植夙所契。
幽齋坐相對,中懷凈氛滓。
相忘主與賓,謳吟舒泄泄。
朅來玉堂館,念之心弗寘。
誰寫當(dāng)座隅,悠然見高致。
李檢討紹還安成 明 · 倪謙
七言律詩
詞臣榮著錦袍歸,便覺文星闕下稀。
驥足方將開道路,鵲聲先已報庭闈。
關(guān)河杳杳多秋色,桑梓依依映夕暉。
曉殿論思專有待,早來同候掖垣扉。
天上仙游去不還,深林暮雨落幽蘭。
庚桑過后鄉(xiāng)猶稔,賈誼亡來井未乾。
五父衢開防墓合,九歌聲斷楚山寒。
通家有子今文伯,為發(fā)潛光石上刊。
① 湖名。在松京城外十里許。蓋取名朝士之死所也。○今古一體。其可不善待此輩乎。傷哉傷哉。
毅宗即位。好游衍。筑臺館園池。無歲無之。日與金敦中,林宗植,李復(fù)基,韓賴等諸文士。酣宴唱和。樂而忘返。二十一年。聞城東沙川龍淵寺南。有石壁數(shù)仞削立臨川曰虎巖。流水渟滀。樹木蓊蔚。命內(nèi)侍李唐柱等。搆亭其側(cè)。名曰延福。奇花異木。列植四隅。以水淺不可舟。筑堤為湖。人甚苦之。二十四年。自延福亭。將幸普濟(jì)寺。駕近普賢院。鄭仲夫,李高,李義方等作亂。盡殺扈從諸臣及在京文臣。初。仲夫為牽龍。除夕儺禮。王臨視交躍為樂。內(nèi)侍金敦中以燭燃仲夫須。仲夫辱之。敦中父富軾怒。白王欲拷仲夫。仲夫逃免。由是慊之。時王荒淫。不恤政事。游幸無度。每至佳境。與諸學(xué)士唱和未已。諸將疲困憤惋。始有不軌之心。加以宗植,賴等。怙寵傲物。蔑視武弁。眾怒益甚。是年。王幸和平齋。又與近侍文臣觴詠。將士饑甚。仲夫曰。文臣得意醉飽。武臣皆饑?yán)?。是可忍乎。遂搆兇謀。后王自延福亭將幸普賢院。至五門前。召侍臣行酒。酒酣。顧左右曰。壯哉此地。可以隸兵。命武臣為手搏戲。蓋知武臣缺望。欲因以厚賜慰之也。賴恐武臣見寵。遂懷猜忌。大將軍李紹膺。雖武人。力羸不勝而走。遽前批其頰。王與群臣撫掌大笑。諸將皆失色。仲夫厲聲曰。膺三品官。何辱之甚。王執(zhí)手慰解之。駕入院門。群臣將退。高等。手殺宗植,復(fù)基。賴匿御床。高拔刀脅。出即殺之。大小臣僚皆遇害。積尸如山。盡投湖中。使人呼于路曰。凡戴文冠者。殺無遺種。卒伍蜂起。搜殺無遺。放王于巨濟(jì)。尋遇弒。初。鄭襲明以潛邸師傅。及王即位。多切諫。以嚴(yán)見憚。遂仰藥而死。王嘗游幸。酣樂曰。襲明若在。吾豈至此乎。
毅王好文事游宴,墨客詞臣相狎款。
延福亭前筑儲水,晝御龍舟夜未返。
君王一動從扈多,醉飽者誰饑者怨。
手搏見辱燭燃須,鋒刃奮起真斯須。
文官殺死武官呼,積尸如葦沈前湖。
王身國事從此休,襲明若在有是不。
由來留連多喪國,況此親兵懷憤毒。
君臣酣樂不知憂,畢竟奇禍生肘腋。
至今過者心神死,當(dāng)時景色知何似。
數(shù)頃湖水色凈淥,千秋冤血猶凝碧,言之于邑豈終極。
挽柳修巖季華 明末清初 · 金榮祖
五言排律
系出河?xùn)|大,人鐘淑氣全。
純明成性美,詩禮過庭傳。
士則宜開后,家聲克述先。
家貧心益泰,道屈學(xué)愈專。
漢道中興日,周王訪落年。
分符先令望,持憲糾王愆。
時論欺孤直,遺民誦惠鮮。
牙期元道義,秦晉更因緣。
魚雁才千里,儀刑忽九泉。
旅游孤絮酒,終古一潛然。
詠東史 其四百七十六 (庚午) 清 · 尹愭
七言絕句
① 亦就史略中編入東事者作之。而所載太略。故間取見于他書者。以寓褒貶之義。
頰批手搏燭燃須,積慊武臣膽力粗。
普賢院里方觴詠,突起行間鄭仲夫(初金敦中以富軾之子。擢科第一。年少氣銳。因除夕儺禮。以燭燃鄭仲夫須。仲夫慊之。毅宗幸普賢院。與文士觴詠。將士皆饑?yán)?。仲夫等曰。文臣得意醉飽。武臣皆饑?yán)АJ强扇毯?。遂?gòu)兇謀。王命武臣為手搏戲。大將李紹膺力羸不勝走。韓賴遽前批其頰。王與群臣撫掌大笑。仲夫與李義方,李高等作亂。凡戴文冠者盡殺之。積尸如山。投之澤中。名其澤曰朝廷沉。又遣兵殺留都文臣。敦中逃匿紺岳山。仲夫購捕殺之。)。
毅宗好游宴。筑臺館園池。無歲無之。與金敦中,林宗植,李復(fù)基,韓賴等諸文士。酣宴唱和。樂而忘返。二十一年。聞城東沙川龍淵寺南。有石壁數(shù)仞削立臨川。曰虎巖。流水渟滀。樹木蓊蔚。命內(nèi)侍李貞柱等。構(gòu)亭其側(cè)。名曰延福。奇花異木。列植四隅。以水淺不可行舟。筑堤為湖。人甚苦之。二十四年。自延福亭。將幸普濟(jì)寺。駕近普賢院。鄭仲夫,李高,李義方等作亂。盡殺扈從諸臣及在京文臣。初仲夫為牽龍除夕儺禮。王臨視。內(nèi)侍金敦中。以燭。燃仲夫須。仲夫辱之。敦中父富軾怒。白王欲拷仲夫。仲夫逃免。由是慊之。時王荒淫。不恤政事。游幸無度。每至佳境。與諸學(xué)士倡和。諸將疲困憤惋。始有不軌之心。加以宗植, 賴等怙寵傲物。蔑視武弁。眾怒益甚。是年王幸和平齋。又與近侍文臣觴詠。文臣得意酣飽。武臣皆饑?yán)АK鞓?gòu)匈謀。后王自延福亭幸普賢院。至五門前。召近臣行酒。酒酣。命武臣為手搏戲。蓋知武臣觖望。欲因以厚賜慰之也。賴恐武臣見寵。遂懷猜忌。大將軍李紹膺。雖武人。力羸不勝而走。遽前批其頰。王與群臣。拊掌大笑。諸將皆失色。仲夫厲聲曰。膺三品官。何辱之甚。王執(zhí)手慰解之。駕入院門。群臣將退。高等手殺宗植,復(fù)基。賴匿御床。高拔刃脅出。即殺之。大小臣僚皆遇害。積尸如山。盡投湖中。(湖在長湍府界。距松京十里。名曰朝廷沈。謂沈朝士于此湖。)使人呼于路曰。凡戴衣冠者。殺無遺種。卒伍蜂起。搜殺無遺。放王于巨濟(jì)。尋遇弒。
莫錯過,面有妖氣皆文人
莫饒恕,掐不出血皆文臣
文臣今亦悔禍否,一梧盡打歸湖漘。
湖之漘清且淪,此輩致身須通津。
君不見兩釜鼏尸歸水底,朝廷又在坤元奫。
⑴ 宋名臣言行錄。劉恕宇道原。歷詆荊公之學(xué)。士子有談新經(jīng)者。道原怒形于色曰。此人口出妖言。面帶妖氣。
⑵ 魏叔子集。明末潮州總兵劉月亭。常切齒言曰。明末人最是皮厚。掐之無一點血出。故于君親一毫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