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唐末五代時僧。俗姓李。據(jù)云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斷發(fā)出家,潛遁遠游。至湖南,嗣石霜慶諸。后居邵武龍湖寺,歷三十余年而卒。謚圓覺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俗姓李,唐末至五代初禪僧。據(jù)云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斷發(fā)出家,潛遁遠游。至湖南,嗣石霜慶諸。后居邵武龍湖寺,歷30余年而卒。謚圓覺禪師。《五燈會元》卷六有傳,并錄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神僧傳·卷第九釋普聞。
唐僖宗第三子。
生而吉祥。
眉目風骨清真如畫。
性不茄葷。
僖宗鐘愛之。
然以其無經(jīng)世意。
百計陶寫之終不可回。
中和元年天下亂。
僖宗幸蜀。
親王宗室皆逃亡。
聞斷發(fā)逸游謁石霜諸。
諸與語嘆異曰。
汝乘愿力而來乃生王家。
脫身從我火中蓮也。
聞夜入室問祖師別傳事。
諸曰。
待按山點頭即向汝道。
聞因契悟。
依止數(shù)歲。
乃請遍游名山。
諸曰。
逢乾即止。
遇陳便住。
于是遠游。
過昭武抵大乾。
遙望山巔蔚然深秀。
問父老曰。
彼有居者否。
老曰。
有一陳嗣者。
久隱其中。
因悟師言。
即撥草至山。
陳嗣一見乃分坐同住。
因乞菜種于嗣愿求斗斛。
嗣曰。
豈有斗斛與之一合。
遂入山墾種。
后谷口之人相謂曰。
前日僧入山經(jīng)今不出。
必為虎所啖。
往視之見茅廬一所。
行者數(shù)人指呼百諾。
而重岡復(fù)嶺菜已青矣。
蓋耕種菜者。
乃山神所投。
行者乃虎也。
陳嗣覺師之勝乃曰。
吾居此每苦惡獸毒蟲之多。
公來皆屏跡。
道德非吾所及。
吾種之緣其屬公乎。
既而道德播聞緇徒云集。
遂成巨剎。
忽有老人跪請曰。
我乃龍也。
家于此山以行雨。
不職上天有罰當死。
愿賜救護。
師曰。
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
雖然汝可易形來。
俄化為小蛇。
師以錫杖引入凈瓶。
良久風雷挾坐榻山岳搖振。
師宴坐達旦。
天宇澄霽蛇自瓶出。
有頃復(fù)為老人形而謝曰。
若非藉師法力則血肉腥穢此地矣。
無以報德。
山中無水何以安眾。
當以水延師道場也。
即于峻谷窮源刮成石穴涌泉一泓。
始雖涓涓終焉衍溢。
遂成一湖。
今在半山龍湖之名。
蓋始于此。
冱寒不冰大旱不竭。
其流四出灌溉田數(shù)百頃。
邦人神之建祠其上。
歲時享祀焉。
今遇上元乃師誕辰。
龍必朝謝有祥云瑞氣之應(yīng)。
院之右十五里有隋義寧歐陽太守之廟。
即今福善王也。
廟食至是歷二百七十馀載。
其神極靈禍福此邦。
民敬畏之牲牢享祭無虛日。
師見而閔焉。
一日杖策之祠下。
說偈見意。
復(fù)與之約曰。
能食素持不殺戒乃可為鄰。
是夕里之父老夢神云。
我今受禪師戒不復(fù)血食。
祭我當如比丘飯足矣。
如是易血食以齋羞。
至今遵之。
神人相安。
神顯靈異。
護持此山。
或云。
師嘗與神以道力角勝負。
廟傍有松巨干參天。
師舉手拗下拂地三匝。
而神實拂其二。
遂屈而從之。
一日集徒曰。
吾將他適。
院事付聰教二門人。
乃說偈曰。
我逃世難來出家。
宗師指示個歇處。
住山聚眾三十年。
對人不欲輕分付。
今日分明說以君。
我斂目時齊聽取。
寺眾凄然堅請且為佛法住世。
師曰。
汝等豈不知達磨只履西歸普化全身脫去之旨耶。
何以去來生滅視吾也。
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應(yīng)供。
到彼僧房集。
供罷就長者更覓一分與行者。
長者謂師獨行不諾所請。
遂覓水一盂。
噀杖為虎高馭而去。
至開元寺。
而龍湖寺僧至彼追之。
乃祝之曰。
吾不復(fù)歸山中。
已有
聰禪師矣。
故龍湖無開山祖師之塔。
惟有跨虎庵基。
為古今之證。
又有禪師照水自寫真像。
至今存焉。
敕謚圓覺禪師。
凡有所禱其應(yīng)如響。
而院前有師所坐之杉。
至今間生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