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皇甫謐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11 【介紹】: 西晉京兆長安人,字仲洽。
少事皇甫謐。
才學通博,著述不倦。
舉賢良,拜中郎,累官至衛(wèi)尉卿。
惠帝永興元年,從帝至長安。
旋流離鄠杜間,入南山。
還洛,官至太常卿。
懷帝永嘉中,洛陽荒亂,人饑相食,以餒卒。
著述甚多,有《文章志》、《文章流別集》等。
明人輯有《晉摯太常集》。
全晉文·卷七十六
虞字仲治,京兆長安人。泰始中舉賢良,拜中郎,擢太子舍人,除聞喜令,召補尚書郎。元唐中遷吳王友,后歷秘書監(jiān)、衛(wèi)尉卿、光祿勛太常卿,遭亂餓死。有《三輔決錄注》七卷,《文章流別志論》二卷,集十卷。
皇甫方回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安定朝那人。
皇甫謐子。
有文才。
晉懷帝永嘉初,以博士征,不起。
避亂荊州,隱居不仕。
刺史陶侃禮遇甚厚。
后王敦左遷陶侃,以從弟王廙代侃,大行誅戮,以方回為侃所敬,責其不來詣己,收而斬之。
任氏 朝代:西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晉人。
皇甫謐叔母。
為叔父后嗣,年二十,游蕩無度,不好學。
任氏泣涕感嘆,教當修身篤學。
遂感激向學,因以成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安定朝那人。
皇甫謐六世孫。
安帝元興二年,桓玄專政,將廢帝自立,以歷代咸有隱士,而己世獨無。
遂征希之為著作,給其資用,并令讓而不受,號曰高士。
時人名為充隱。
釋道溫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十三
道溫俗姓皇甫,安定朝那人,師事遠公,入宋,至大始初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皇甫氏。
玄晏先生之后也。
事廬山遠公長安什公。
住襄陽檀溪寺。
善大乘諸經(jīng)。
樊沔間。
師宗之。
吳國張邵填襄陽。
子敷嘗聽溫講還。
邵問溫何如。
敷曰。
義解足以析微。
道心莫之能測。
邵躬往候之。
后從容謂曰。
法師如不棄。
當處以別駕。
溫即日引去。
曰彼且桎桔我矣。
邵嘆恨。
孝武建初中。
自江陵詔至京師。
止中興寺。
大明中。
詔為都邑僧主。
四年皇太后。
造普賢像成。
就寺齋房慶贊。
感應真之瑞。
賜錢五十萬。
詔辟齋房。
為天安寺。
太始中歿。
壽六十五 有沙門僧慶。
善三論。
惠定善涅槃毗曇。
僧嵩者亦以能講授聞。
但莫年邪執(zhí)。
死時舌本先爛云。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道溫。姓皇甫。安定朝那人。高士謐之后也。少好琴書事親以孝聞。年十六入廬山依遠公受學。后游長安復師童壽。元嘉中還止襄陽檀溪寺。善大乘經(jīng)兼明數(shù)論。樊鄧學徒并師之。時吳國張邵鎮(zhèn)襄陽。子敷隨之。敷聽溫講還。邵問。溫何如。敷曰。義解足以析微。道心未易可測。邵躬往候之。方挹其神俊。后從容謂曰。法師儻能還俗當以別駕相處。溫曰。檀越乃以桎梏誘人。即日辭往江陵。邵追之不及嘆恨。孝建初被敕下都止中興寺。大明中敕為都邑僧主。路昭皇太后大明四年十月八日造普賢像成。于中興禪房設齋。所請凡二百僧。列名同集。人數(shù)已定。于時寺既新構嚴衛(wèi)甚肅。忽有一僧。晚來就座風容都雅。舉堂囑目。與齋主共語百馀許言。忽不復見。檢問防門。咸言不見出入。眾乃悟其神人。溫時既為僧主。乃列言秣陵白?;侍箢hb沖明圣符幽洽。滌思凈場研衿至境。固以聲藻宸內(nèi)事虛梵表。乃創(chuàng)思镕斲棲寫神華。摸造普賢來儀盛像。寶傾宙珍妙盡天飾。所設齋講訖今月八日。?會有限名簿素定。引次就席數(shù)無盈減。轉經(jīng)明半景及昆吾。忽睹異僧預于座內(nèi)。容止端嚴氣貌秀發(fā)。舉眾驚嗟莫有識者。齋主問曰。上人何名。答曰。名慧明。住何寺。答云來自天安。言對之間倏然不見。闔席悚愧。遍筵肅慮。以為明祥所賁幽應攸闡。紫山可覿華臺不遠。蓋聞至誠所感還景移緯。澄心所殉發(fā)石開泉。況帝德涵運皇功懋洽。仁洞乾遐理暢冥外。故上王盛士。剋表大明之朝。勸發(fā)妙身。躬見龍飛之室。適若因陛下慧燭海隅明華日月。故以慧明為人名。繼天興祚。式垂無疆。故以天安為寺稱。神基彌遠道政方凝。九服咸太萬寓齊悅。謹列言屬縣以顯天休。縣即言郡。時京兆尹孔靈符以事表聞。詔仍改禪房為天安寺。以旌瑞焉。溫后累當講任。稟味之賓填委相屬。精勤導物數(shù)感神異。帝悅之。賜錢五十萬。時人為之語曰。帝主傾財溫公率則。上天懷感神靈降德。宋太始初卒。春秋六十有九。時中興寺復有僧慶慧定僧嵩。并以義學顯譽。慶善三論為時學所宗。定善涅槃及毗曇。亦數(shù)當元匠。嵩亦兼明數(shù)論。末年僻執(zhí)謂佛不應常住。臨終之日舌本先爛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4—564 【介紹】: 南朝陳僧。會稽山陰人,俗姓謝。少小出家,從龍光寺綽法師受業(yè)。晝讀經(jīng)論,夜習詩書,神悟絕倫。善詩,又善草隸書,故時人稱其貌、義、詩、書為四絕。梁簡文帝愛其才,欲令還俗,引為學士,不聽。陳文帝天嘉中講經(jīng)于宣武寺。撰有《成實論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會稽山陰謝氏。祖茂恭。隱居弗仕。父藏。梁衡陽王僚友。偃弱齡出家。風神穎秀。習內(nèi)外典籍。有譽州里。及長。游京邑。遍聽數(shù)論。卒受業(yè)于龍光寺綽法師。閱三四載。能盡造其幽奧。眾歸之。盛弘成實。爰及諸部。披解無前。時宿齒方底滯。舊章莫之疏發(fā)。偃獨揚清激濁。靡所挹讓。由是來學以其矯訐而疏焉。遂養(yǎng)志閒房。高尚其事。 梁太宗之在東朝。愛其俊秀。欲致其還俗。為學士。偃固恬退自守。會武帝悉徵大德于重云殿講演。偃年臘最少。坐席尤遠。然抗論入神。帝加賞識。俄以戎羯之難。饑饉相仍。因徙縉云。樂其泉石。未幾。逃避山寇。罔或安堵。梁長沙王韶填。郢。邀之渚宮施。而渚宮傾覆。上流阻亂。便爾東歸。若耶云門乃遍游歷。嘗登吳升平亭。賦詩以紀其興。語見別集。陳天嘉初。聚徒設筵于武宣寺。每講隙。必游鐘山之開善定林。以息心宴坐。所賦詩不錄。詔館伴北齊聘使崔子武。稱指。凡賜賚皆固辭。五年九月二十一日。以疾終于宣武寺。壽六十有一。以其月二十九日。奉全身。尸陀于開善之東岡。從治命也。文集二十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洪偃。
俗姓謝氏。
會稽山陰人。
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
父藏博綜經(jīng)史善屬文藻。
梁衡陽王聞而器之。
引為僚友。
偃風神穎秀弱齡悟道。
晝讀經(jīng)論夜諷詩書。
良辰華景未嘗廢學。
自爾幼而聰敏。
州里稱焉。
及長游聽京邑遍聞數(shù)論。
后值龍光寺綽法師。
便委心受業(yè)。
特加賞接。
以為絕倫。
由是學侶改觀轉相推伏。
二三年中便盡幽奧。
乃開筵聚眾闡揚成實。
舉厝閑雅詞吐抑揚。
后學舊齒稽疑了義。
橫經(jīng)荷笈虛往實歸。
由此仰膺法輪總持諸部。
勇氣無前任其披解。
宿望弘量因循舊章。
偃屬思云霄曾無接對。
見忤前達不能降情。
自是來學有隔。
聽者疏焉。
遂閉志閑房高尚其道。
間以尋緗閱史。
廣求多見。
秋水春臺清文迥出。
壯思云飛英詞錦爛。
又善草隸見稱時俗。
纖過芝葉媚極銀鉤。
故貌義詩書號為四絕。
當時英杰皆推賞之。
梁太宗之在東朝。
愛其俊秀。
欲令還俗引為學士。
偃執(zhí)志不回故弗能致。
會武帝發(fā)講重云。
延德肆問。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遠。
抗言高論精理入神。
帝賞嘆久之。
莫不矚目。
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
僉服其高亮也。
及引進后堂。
加優(yōu)其禮。
屬戎羯陵踐兵饑相繼。
因避地于縉云。
眷眄泉石。
又寇斥山侶。
遂越嶺逃難。
落泊馳滯曾無安堵。
梁長沙王韶鎮(zhèn)郢。
聞風敘造俄而渚宮陷覆。
上流阻亂。
便事東歸。
因懷自靜有顧林泉。
乃杖策若耶云門精舍。
歷覽山水。
美其遷遲。
登吳升平亭賦詩曰。
蕭蕭物候晚。
肅肅天望清。
旅人聊杖策。
登高蕩客情。
川源多舊跡。
墟里或新名。
宿煙浮始旦。
朝日照初晴。
獨游乏徒侶。
徐步寡逢迎。
信矣非吾托。
賞心何易并。
遂汎浪巖峰。
有終焉之志。
葺修寺宇結眾礪業(yè)。
逮陳武廓定革命惟新。
京輔舊僧累相延請。
乃顧山眾曰。
吾勤苦積學五十馀年。
事故流離未遑敷說。
今時來不遂。
何謂為法亡身乎。
以天嘉之初出都。
講于宣武寺。
學徒又聚莫不肅焉。
雖樂說不疲。
而幽心恒結。
每因講隙游鐘山之開善定林。
息心宴坐。
時又引筆賦詩曰。
杖策步前嶺。
褰裳出外扉。
輕蘿轉蒙密。
幽徑復紆威。
樹高枝影細。
山晝鳥聲希。
石苔時滑屣。
蟲網(wǎng)乍粘衣。
澗旁紫芝曄。
巖上白云霏。
松子排煙去。
常生寂不歸。
窮谷無還往。
攀桂獨依依。
會齊使通和舟車相接。
崔子武等。
擅出境之才。
議其瞻對。
眾莫能舉。
世祖文皇。
以偃內(nèi)外優(yōu)敏可與杭言。
敕令統(tǒng)接賓禮。
樞機溫雅容止方棱。
敷述皇猷光宣帝德。
才詞宏逸辯論旁馳。
潤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頂受誥命銜佩北蕃。
帝嗟賞厚惠更倍恒度。
皆推以還公。
一無所納。
是歲舊疾連發(fā)。
聽者復疏。
止于小室許有咨問。
懷不能已情有斐然。
乃著成論疏數(shù)十卷。
剖發(fā)精理構思深劇。
疾轉沈篤功不剋就。
以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漸。
神氣不昧。
命弟子曰。
眾生為貪心之所暗也。
貪我則惜落一毛。
貪他則永無厭足。
至于身死之后。
使高其墳重其郭。
必謂九泉之下還結四鄰一何可笑。
皇甫謐楊王孫。
微得我意。
雖知會歸丘壤。
而未知初度之心。
今冥目之后。
以此脯臘鄙形。
布施上飛下走一切眾生。
若前身相負仍以相償。
如無相對則生我檀善。
此之微心亦趣菩提。
物莫不共矣。
言畢合掌。
終于宣武寺焉。
春秋六十有一。
知與不知咸懷惻愴。
即以其月二十二日。
尸陀于鐘山開善寺之東崗焉。
然偃始離俗迄于遷化。
唯學是務。
儉節(jié)掃衣弗事華廣。
每緣情觸興輒敘其致。
而文彩灑落罕有嗣者。
綴述篇章隨手散失。
后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馀卷。
值亂零失猶存八軸。
陳太建年。
學士何俊上之。
封于秘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7—635 【介紹】: 唐僧。祖籍安定,后徙漳濱。俗姓皇甫。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門寺,二十二歲受具足戒。隋文帝時,于長安大禪定道場講律。唐貞觀八年,為太穆皇后建弘福寺于長安,智首為上座。有《五部區(qū)分鈔》、《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出安定皇甫氏。
晉玄晏先生裔孫也。
后徙漳濱。
因世居之。
初依相之云門寺稠公上足智旻禪師出家。
旻以為戒誠定慧之本。
首方童稚。
使先服習。
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
名法施。
八敬五儀。
尼眾推重。
然首雖割愛。
尚爾鐘情。
欲其夙與法流。
盛沾道味。
乃啟于旻。
授以具足。
首尋周訪師表。
寔難其人。
如是三載。
始遂素心。
時則年二十有二矣。
雖嘗冥感所證。
終未易知。
又祈禱于古佛塔前。
佛現(xiàn)摩頂。
而后益信不疑。
自爾教成行備。
會貫部文道洪之席。
同侶七百。
鋒穎如林。
至于研辭覈義。
亢厥宗猷。
則首無與讓。
故未至立年。
頻升高座。
靈裕法師。
釋門之雄伯也。
提攜緇屬。
親預末筵。
學者榮之。
隋興文皇為文穆后造大禪定道場于京師。
以薦冥福。
詔起旻師等。
而首侍入關。
止禪定。
每敷弘之暇。
考定三藏眾經(jīng)辭指。
著五部區(qū)分鈔三十一卷。
況秦中專奉僧祇。
洪遵律師。
創(chuàng)開四分。
茲則標宗控會。
渙然大通。
負笈之賓。
日填堂宇。
遵亦贊相。
以成其美。
大業(yè)初。
詔住大禪定道場。
俄而抽撤馀資。
樹雙塔于云門故墟。
以表出家受戒之地。
貞觀初。
天竺三藏主翻譯事。
詔證律義。
八年詔充弘福寺上座。
蓋高宗在東宮。
而皇后穆氏薨背。
故建茲寺。
以慰圣善之思。
尤欲致首。
以嚴其紀綱云。
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以宿疾加劇而卒。
壽六十九。
訃聞。
皇上哀悼。
詔喪事所須。
有司務令周備。
仍賜葬地十畝于京城西郊之龍首原。
仆射房玄齡。
詹事杜正倫。
皆受戒弟子。
共勒碑以播芳烈。
許敬宗撰文。
首終始開講。
僅百遍。
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釋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園素居物表。
隨官流寓徙宅漳濱。
而幼抱貞亮夙標雄杰。
髫年離俗馳譽鄉(xiāng)邦。
初投相州云門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禪府龍驤心學翹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以首歲居學稚且略禁科。
權示五門擁其三業(yè)。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覽屬遺教戒為師本。
定慧眾善自此而繁。
義理相符敢違先誥。
所以每值律徒潛聲咨問。
隨聞弘范如說修行。
由是五眾分騼。
莫不就而請謁。
俄而母氏辭世。
復入道門。
名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儀。
志欲預有。
制門誓愿奉而承則。
然尼眾在道。
染附情深戒約是投。
率多輕毀。
而施割愛從道履正棲心。
威服尼流聲高魏土。
自玄化東被未有斯蹤。
以首膝下相親素鐘華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啟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許也。
便內(nèi)惟正檢外訊儕章。
恭附遵修緝諧倫伍。
旻察其儀軌默而識之。
知其風骨堅深乃許其受戒。
首以緣成之法事假明賢。
恐薄墜行門便有淪道器。
乃周訪鄭衛(wèi)盛德勝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訃。
時過三載方遂素懷。
二十有二方稟大戒。
雖從師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請祈顯證。
蒙降佛摩頂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實。
自爾旦夕咨訪挺出恒標。
雖教所未聞。
而行儀先備。
及尋律部多會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義乖滯者。
皆汰澮相融冥逾合契。
后聽道洪律席。
同侶七百鋒穎如林。
至于尋文比義。
自言迥拔。
及玄思勵勇通冠群宗。
剛正嚴明風飆遺緒者。
莫尚于首矣。
故未至立年頻開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靈裕法師道振雄伯范超倫等。
親管緇屬預在下筵。
時共美之重增榮觀。
會隋高造寺遠召禪宗。
將欲廣振律詮流暉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學無歸。
遂隨師入關止于禪定。
解既冥通聲光三輔。
初達天邑具覽篇章便更博觀。
新解潤以前聞。
有識悟其玄規(guī)。
更開講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處眾敷弘。
馀時卻掃尋閱。
于是三藏眾經(jīng)四年考定。
其有詞旨與律相關者。
并對疏條會其前失。
自律部東闡六百許年。
傳度歸戒多迷體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見紛其交雜。
海內(nèi)受戒。
并誦法正之文。
至于行護。
隨相多委師資相襲。
緩急任其去取。
輕重互而裁斷。
首乃銜慨披栝往往發(fā)蒙。
商略古今具陳人世。
著五部區(qū)分鈔二十一卷。
所謂高墉崇映天網(wǎng)遐張。
再敞殊文統(tǒng)疏異術。
群律見翻四百馀卷因循講解。
由來一亂。
今并括其同異。
定其廢立。
本疏云師所撰。
今纘兩倍過之。
故得諸部方駕于唐衢。
七眾周睇于貞觀者。
首之力矣。
但關中專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師創(chuàng)開四分。
而兼經(jīng)通誨。
道俗奔隨。
至于傳文律儀蓋蔑如也。
首乃播此幽求便即對開兩設。
沈文伏義。
亙通古而未弘。
碩難巨疑。
抑眾師之不解。
皆標宗控會。
釋然大觀。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統(tǒng)詳決矣。
使夫持律之賓日填堂宇。
遵亦親于法座命眾師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贊之功靡替。
遂得知歸秦土。
莫不宗猷法鏡。
始于隨文末紀。
終于大漸之前。
三十馀載獨步京輦無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見跡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復每升法宇規(guī)誡學徒。
微涉濫非者為停講坐。
或有墮學者皆召而誨喻。
聞者垂泣無不懲革。
大業(yè)之始。
又追住大禪定道場。
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
供事轉厚彌所遺削。
顧以道穆帝里化移關表舊土凋喪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于相州云門故墟。
今名光嚴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雙建兩塔。
鎣以珠寶飾以丹青。
為列代之儀表。
亦行學之資據(jù)。
各銘景行樹于塔右。
貞觀元年。
有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擬譯唐文。
乃詔所司搜揚英達。
僉議所及遂處翻傳。
其有義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喪遠感難陳雖化滿天下而罔極之情未展。
奉為太穆皇后。
于宮城之西造弘福寺。
廣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僥倖時譽妄登位席。
以首道素嚴正不濫邀延。
百辟上聞。
召為弘福上座即總綱任采擢僧倫。
其有預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眾侶云會等嗅如蘭不肅成規(guī)流芳不絕。
自爰初開講誓窮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終至渭濱。
隨方陶誘恰窮本愿。
慶本所念未幾而終。
詳諸物議可為知命以貞觀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給。
喪事所須務令周備。
自隋至唐。
僧無國葬。
創(chuàng)開摸揩。
時共重之。
仆射房玄齡。
詹事杜正倫。
并諸公卿。
并親盡哀訴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裝辦方具。
時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眾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諸寺門學競引素幢充諸街巷。
官給地十畝于京城西郊之龍首原。
縣夫三百筑土墳之。
種柏千株于今茂矣。
慕義門學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門。
許敬宗為文。
初律師弘化終始有聞。
博見之舉通古罕例。
自講士交競救習昔傳。
讎勘群宗多乖名實。
非夫積因往世。
故得情啟天乘。
數(shù)百年來收宗始定。
兼勤于聽說重于行事。
隨務造儀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說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飾鎣發(fā)堂中。
預在聽徒合掌跪坐一眾兢竦。
終于前事說欲陳凈偏所誡期。
每講出罪濯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參焉。
自終世后此事便絕。
余嘗處末座向經(jīng)十載具觀盛化。
不覺謂之。
生常初未之欽遇也。
乃發(fā)憤關表具覿異徒。
溢目者希將還京輔。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當時有逾天岸。
嗚呼可悲之深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97—1546 【介紹】: 明蘇州長洲人,字子安,號少玄?;矢︿洿巫?。嘉靖十一年進士,初授工部主事,改禮部,官至浙江按察僉事。好學工詩,與兄皇甫沖、弟皇甫汸、皇甫濂稱皇甫四杰。自負才俊,多忤物。有《皇甫少玄集》。
滄海遺珠
皇甫涍(1497-1546)字子安,號少玄,江南長洲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除工部主事,官至浙江按察使僉事。好學工詩,頗負才名,著有《皇甫少玄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安,沖弟。嘉靖壬辰進士,自禮部郎中補右春坊司直兼翰林檢討調廣平通判歷刑部員外升浙江按察僉事有少玄集
明詩紀事·戊簽·卷五
涍字子安,沖弟。
嘉靖壬辰進士,除工部主事。
改禮部,歷員外、郎中,遷春坊司直,謫廣平通判。
進南刑部主事,歷員外,出為浙江僉事。
有《少玄集》二十六卷、《外集》十卷。
《四庫總目》:涍詩憲章漢、魏,取材六朝。
婉麗之詞,綿邈之神,以驂駕昌谷、蘇門,固無愧色。
甫田集》:子安雅性間靖,慕玄晏先生所為,自號少玄子。
詩沈蔚偉麗。
早歲規(guī)彷初唐,旋入魏、晉。
晚益玄造,鑄詞命意,直欲窺曹、劉之奧而及之,惜乎未見其止。
皇甫沖《華陽集》:仲氏子安謂馀曰:「今之為文者,王、宋稱一代之宗,李、何為中興之冠;然王、宋反元習之靡,而不能不病于聲;李、何矯一時之弊,而不能不泥其跡。
故于詩獨取迪功。
」子安刻勵二十馀年,其性敦靜簡默,又能致其深沈之思。
其于詩,鑄詞精而為旨遠,體骨奇俊,辭彩英發(fā)。
吾宗之有子安,則衣裳之冠冕,居室之棟梁矣。
《司動集》:司直兄學臻博極,思覃深湛。
馀分則友于,義同師授,每有述造,輒相詔視,商榷砥獎,可得而言。
方其家食含章,與徐生、二黃定交筆劄。
篤嗜工部,既何、李篇出,病其溪徑,專意建安。
至解巾登仕,與蔡、王二行人廣插六代之時,披味耽玩,稍回舊好。
雅許昌轂,又與王文部、李司封、唐、陳二編修,劇談開元、天寶之盛。
乃曰:「詩雖《選》體,亦無使盡唐風也。
」故其詩特工五言,而七言近體薄不經(jīng)想。
蓋錯綜魏、晉,托宿唐英。
幽玄以通思,春容以御氣,婉麗以陳詞,和易以達理,憤懣以抒情,綿暢以該事,雋永以歸趣。
其始構也,只字不愜于心,片言無艷于目,蹋壁穹思,擁衾寤索,曾不少休。
今稿中或兩字未鼠,或二語并存,致蓋密矣。
《藝苑危言》:子安之《東覽》,古《選》頗勝;子循之《禪棲》,近體為佳。
子安卒,蔡子木以詩哭之云:「五字沈吟詩品絕,一官憔悴世途難。
」可謂實祿。
又云:子安詩如玉盤露屑,清雅絕人;惜輕縑短幅,不堪裁剪。
《續(xù)吳先賢贊》:皇甫兄弟自相師友。
涍對策高第為郎,尤為昆季所推。
貴溪相任宗伯時所上章奏,皆草之。
或有故,使他郎代,即無以嘗其意。
改太子司直,坐法謫。
又移按察浙。
其在越詩曰《東覽》,最盛以五言名。
馮時可《元成選集》:皇甫涍《九日》詩:「鶤弦入怨柱,蟲響切離裯。
楓落他鄉(xiāng)早,尊寒故國秋。
」又:「河虛平夕霧,閣掩澹秋塵。
素霞升逾靜,高云斂更新。
」又《新月》詩:「微暉不照綺,清漢欲生塵。
」《雁山》詩:「遙靄引疏磬,群峰寒暮天。
」四杰之概也。
公負才傲睨,曾為春坊司直,卒以讒廢。
然郡中稱其人甚介,謂皇甫白眉。
《明詩選》:陳臥子曰:「少玄凝思《選》調,意求雅則,惟取境不廣,無縱橫宕逸之致。
」 《靜志居詩話》:子安逸藻風飛,清文綺合。
視子循工力悉敵,銖兩未分。
宜子浚之難為兄而子約之雞為弟也。
《明詩別裁》:子安枕藉《選》體,故五言自高;然得風格而遺精理,未云詣極也。
田按:子安刻意摹擬,詞俊而格超,可謂鏤冰雕瓊,心手雙絕。
維基
皇甫涍(1497年—1556年),字子安,號少玄,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明代詩人、政治人物?;矢哂蓢由惺郊尉钙吣辏?528年)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會試第十一名,廷試二甲五十七名進士,刑部觀政,初授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改任禮部精膳司,再改儀制司,進員外郎,升主客司郎中,十八年(1539年)被選為東宮官僚,為右春坊右司直兼檢討,不久世宗南巡承天府,以事謫廣平府通判,踰年召為南京刑部主事,未任,丁父憂歸。服闋還朝,服除原職,進員外郎,二十三年(1544年)三月官至浙江按察僉事,分守寧紹臺,以考察黜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