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观看2025_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_日韩一区在线视频_国产在线高清不卡免费视频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729,分516頁顯示  上一頁  165  166  167  168  169  171  172  173  174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皮膚之見
皮肉之苦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匹夫之諒
匹夫之勇
脾之門戶
蓬山之秀
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
十步之內(nèi),自有芳草
十朋之龜
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十言之教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漢語大詞典》:皮膚之見(皮膚之見)
膚淺的見解。 宋 阮逸 《〈文中子〉序》:“或有執(zhí)文昧理,以模范論語為病,此皮膚之見,非心解也?!?金 王若虛 滹南詩話卷中:“或言 山谷 所擬勝 東坡 ,此皮膚之見也?!?/div>
分類:膚淺見解
《高級漢語詞典》:皮肉之苦  拼音:pí ròu zhī kǔ
泛指身體所遭受的痛苦
《國語辭典》:皮之不存,毛將安傅(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拼音: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ān fù
皮都不存在了,毛又要長在那里呢?語出《左傳。僖公十四年》:「冬,秦饑,使乞糴于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zāi)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后比喻事物互相依附存在。也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國語辭典》: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拼音: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比喻互相依附才能存在。參見「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條。
分類:不存
《漢語大詞典》:匹夫之諒(匹夫之諒)
同“ 匹夫小諒 ”。 宋 朱熹 《答董叔重》:“ 箕子 豈固欲自經(jīng)於溝瀆,而為匹夫之諒哉?”
《國語辭典》:匹夫之勇  拼音:pǐ fū zhī yǒng
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dāng)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指有勇無謀的血?dú)庵隆!度龂萘x》第二二回:「顏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戰(zhàn)可擒?!?/div>
《分類字錦》:脾之門戶(脾之門戶)
《元命苞》:口者脾之門戶,脾者土之精,上為北斗,主變化者也。
《分類字錦》:蓬山之秀
《唐明皇帝孫季良贊》:蓬山之秀,蕓閣之英;雄詞卓杰,雅思縱橫。
分類:館閣
《國語辭典》: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  拼音:shí bù zhī nèi,bì yǒu fāng cǎo
語本漢。劉向《說苑。卷一六。談叢》:「十步之澤,必有香草?!贡扔鞯教幎加腥瞬拧!端鍟?。卷三。煬帝紀(jì)上》:「方今宇宙平一,文軌攸同,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無奇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四回:「不料這蓽門圭竇中,有這等明理女子!真是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
分類:處處人才
《漢語大詞典》:十步之內(nèi),自有芳草
見“ 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 ”。京劇《將相和》第五場:“老將軍,豈不知,十步之內(nèi),自有芳草。”
分類:京劇五場
《漢語大詞典》:十朋之龜(十朋之龜)
(1).謂用以占吉兇、決疑難的十類龜。古人視為大寶。易·損:“十朋之龜,弗克違?!?王弼 注:“朋,黨也。龜者,決疑之物也。” 孔穎達(dá) 疏:“朋、黨也者, 馬 、 鄭 皆案《爾雅》云:十朋之龜者,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724717' target='_blank'>《藝文類聚》卷九六引 晉 郭璞 《爾雅圖贊·龜》:“天生神物,十朋之龜,或游於火,或游於蓍。”亦省作“ 十朋 ”。 前蜀 杜光庭 《邛州刺史張?zhí)┚粗転辁Q鳴化枯栢再生修金箓齋祠》:“三秀呈祥,十朋表異。”
(2).謂用以占吉兇、決疑難的十類龜。古人視為大寶。易·損:“十朋之龜,弗克違?!?王弼 注:“朋,黨也。龜者,決疑之物也?!?孔穎達(dá) 疏:“朋、黨也者, 馬 、 鄭 皆案《爾雅》云:十朋之龜者,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藝文類聚》卷九六引 晉 郭璞 《爾雅圖贊·龜》:“天生神物,十朋之龜,或游於火,或游於蓍?!币嗍∽鳌?十朋 ”。 前蜀 杜光庭 《邛州刺史張?zhí)┚粗転辁Q鳴化枯栢再生修金箓齋祠》:“三秀呈祥,十朋表異?!?/div>
《漢語大詞典》: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見“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
《漢語大詞典》:十言之教
傳說為 伏羲 所作的十個字的教言。 漢 鄭玄 《六藝論》:“ 虙羲 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 羅惇曧 《文學(xué)源流》:“稽諸經(jīng)傳,十言之教,肇始 庖犧 ,屯蒙甫辟,曙光斯見?!?/div>
《國語辭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拼音: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xìn
盡管只有十來家的小地方,里面也必有講忠信的人。語出《論語。公冶長》:「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贡扔鞯教幱匈t人?!度龂?。卷二。魏書。文帝紀(jì)》:「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呂尚、周晉不顯于前世也。」《三國演義》第三五回:「豈不聞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缓沃^無人?」
《國語辭典》: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拼音: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東隅,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日落所照處,指晚上。全句比喻雖然先在某一方面有損失,但終在另一方面有成就。《后漢書。卷一七。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冷眼觀》第二○回:「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