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江蘇寶山人,字瞻仲,號硯農。雍正二年舉人,選廣西羅城知縣,歷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官至廣西巡撫。在任勤修水利,拓墾農田三萬余畝。乾隆十九年以病免,旋卒。有《義寧紀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10—1771
【介紹】:
清江蘇吳江人,字寧人,號漪亭。雍正八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禮部郎中,主廣西鄉(xiāng)試,督山東學政。官至安徽、浙江按察使。工詩畫,尤長墨蘭。有《漪亭集》。
維基李治運(1710年—1771年),字寧人、寧人,江蘇省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縣)人,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五李繩,字綿百,號勉伯,長洲人。乾隆辛酉舉人。有《葑田》、《剡東》諸集。
人物簡介
簡介朝鮮真寶人。字希愿、用厚。號陋室、優(yōu)游軒。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五釋實月,字智朗,號漁陸,姓李氏,白門人。年十九,投江寧觀音慧開,誦習三年,受具于六安大悲院曇瑞。明年謁天目晦日,磐山若水。后依云峰素蓮,習天臺、賢首諸經綸。久而厭其枝蔓,乃飛錫至理安,見佛日,以從上誵訛公案徵詰,投機,許之入室。丙寅,付以偈,有“十八澗邊一句子,于今分付在江南”之語。且云:“稱宗師者,須具自他眼,方可為人。若但明自己,不明他人,與學者酬酢,終不能揀魔辨異,子宜勉之?!痹挛ㄎ?。是歲遁跡臨江辨利,有昵彩埋光之意。竹村茅居士,請居定香古剎。至則百廢具舉,座下食指已盈二千,而香積乏粒,出則分衛(wèi)四衢,入則宣揚三藏,亦略無倦色。癸酉,奉命住理安,正綱飭紀,大振石磬之音,四方參叩,殆無虛日,激揚本分,兼講阿含、方等、般若、華嚴、法華、唯識諸經,所依皆一時英俊。乾隆丁丑以還,訖于乙卯,三次幸臨,奉對無爽,宸衷載懌,钖予有加,御書“識安心竟”四字予之,其額猶存。月平生一衲之外無馀物,有贈衣者輒以予人。幼時未嘗習文學,晚忽貫通諸子百家,武林詞客皆樂與之游。將示寂,告眾偈曰:“金剛王寶劍,一斷一切斷。山云與水漚,誰斷誰至斷。”時乾隆三十六年八月十日也,壽六十一,臘四十二,塔于蓮花峰之陽。有語錄四卷,及《禪宗必要》、《南澗吟草》、《示眾偈》諸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清直隸河間人,字召林,號竹溪。李大章子。乾隆七年進士,授如皋、句容等縣知縣,官至廣東惠州府知府。罷歸,授徒家居。卒年七十三。
人物簡介
維基李祖惠(1700年—1767年),字屹望,號虹舟。浙江秀水縣人。其先烏程人,寄籍嘉興。父沈世莪,自湖州馬腰入贅平望鎮(zhèn),冒姓李??滴跞拍辏?700年)祖惠出生。乾隆十七年(1752年)年壬申恩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乾隆十七年(1751年)同年會試聯(lián)捷,本來擬定會元,因總裁陳世倌為浙江海寧縣人,為避嫌改列第二。殿試三甲。知江西高安縣(今屬江西),有惠政,為人勤勞,好理學。后以事誤降調教職。晚年授徒鄉(xiāng)里,李調元即其門生。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卒,弟子王元文輯其作品。有子沈榮河,早卒。
人物簡介
簡介李拔(1713-1775年),字清翹,一作靖嶠,號峨峰,四川省犍為縣玉津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十九。乾隆辛末年進士,后任湖北分巡荊南道,管轄荊州、宜昌、施南今湖北恩施等地兼管峽江航道的治理和水利事業(yè)。(王家德《李拔與三峽石刻》,《四川文物》1994)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713—1791
【介紹】:
清順天宛平人,字佩廷,號杏浦,又號竹溪。乾隆十六年進士,歷任編修、內閣學士,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巡撫,官至左都御史。性喜讀書,工詩文,作詩不下數千首,文章亦有法度。
維基李綬(1712年—1791年),清朝官員,字佩廷,號杏浦,又別號竹溪。宛平(今北京豐臺區(qū))人。李綬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曾任奉天府丞,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江西巡撫,乾隆四十九年四月任湖南巡撫,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任湖北巡撫,乾隆五十二年二月甲辰(1787年3月24日)由工部左侍郎轉任左都御史。乾隆五十六年正月戊戌(1791年2月25日)在左都御史任上卒。好讀書,作詩千余首,文章也具有法度。2005年北京發(fā)現(xiàn)李綬墓志,由劉墉、紀昀、董誥三人合作。李綬孫李熉娶兵部尚書戴聯(lián)奎之女。
人物簡介
維基李鎬(?—1753年),字卜京,號坦齋,福建歸化縣人,進士出身。乾隆二年(1737年),登進士,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福建泉州府教授。革除陋例,兩年后卒于任內。著有《四書訂補》,《五經易解》、《史韻便讀》、《古文存腋》、《詩柄匯記》、《藥性歌》、《心會錄》、《莊子解蒙》、《分類增廣賢文》等。
人物簡介
維基李為棟(?年—1752年),字粲宸,號郢夫,四川省重慶府巴縣人,乾隆元年丙辰科進士。故居在巴縣歇馬鄉(xiāng)、鳳凰鄉(xiāng)之間,曾立有碑刻「翰林莊」,今莊已廢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