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25,分502頁顯示
上一頁 150 151 152 153 154 156 157 158 159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李知常李虛己(字 公受 )李元李八師李士龍李昭李朝李鑄李仲偃(字 晉卿 )李咨(字 仲詢、仲謀 憲成 )李孜李德明( 阿移 西平王 光圣皇帝 廟號 太宗 )李測李直己李裕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二李知常,真宗時宦官,大中祥符間為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侍高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公受。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官殿中丞,出知遂州,以能稱。真宗稱其儒雅循謹,特擢右諫議大夫。歷權(quán)御史中丞、給事中,知河中府、洪州。遷工部侍郎、知池州,分司南京。喜為詩,與曾致堯、晏殊唱和,精于格律。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
全宋詩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累遷殿中丞,知遂州。入為龍圖閣待制,歷判大理寺,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quán)御史中丞,后進給事中。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知洪州(《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又知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七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沈丘縣尉,知城固縣,知遂州。通判洪州,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徙淮南轉(zhuǎn)運副使。遷兵部郎中,為龍圖閣待制,判大理寺。特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quán)御史中丞。進給事中、知洪州。遷尚書工部侍郎,分司南京卒。喜作詩,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宋史》卷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道士。邛州依政人。工畫道門尊像。疑與五代后蜀李壽儀為同一人。參見李壽儀。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李士龍,鄆州平陰(今山東平陰)人。嘗為梓州路轉(zhuǎn)運使,大中祥符二年以陜西路轉(zhuǎn)運使乘傳與孫正辭偕行,供給軍需,同年權(quán)管勾梓州路公事。三年以戎瀘供饋之勞由陜西轉(zhuǎn)運使、屯田員外郎遷都官員外郎。五年以屯田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為正旦使。六年以戶部副使權(quán)同管勾留司三司事。見《宋會要輯稿》禮五一之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七一、七二、七三、七五、七九。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鑄,宋初人。官檢校禮部尚書、守太常卿致仕(《金石萃編》卷一二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82—1058
【介紹】:
宋隴西人,字晉卿。李璟孫。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任州縣官,以治績聞。累拜侍御史,以太常少卿致仕。居官四十年,所得俸祿多賑濟族中貧者。平生藏書萬余卷,皆親加校正,日讀書不綴。
全宋詩李仲偃(九八二~一○五八),字晉卿,隴西(今屬甘肅)人。南唐中主璟之孫(《宋史》卷四七八《南唐世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調(diào)楚州寶應令。知真州。仁宗慶歷間拜侍御史,除工部侍郎,以太常少卿致仕。嘉祐三年卒,年七十七。事見《文恭集》卷三七《李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82—1036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仲詢,一作仲謀。真宗景德二年進士。歷大理評事、右正言、知制誥。仁宗時進右諫議大夫,奏請變茶法。既行而商人失厚利,怨謗大起,出知洪州。未幾,奪職。景祐初,歷官戶部侍郎、知樞密院事。專務革濫賞,抑僥幸,人以為稱職。卒謚憲成。
全宋詩李咨(九八二~一○三六),字仲詢,新喻(今江西新余)人。真宗景德二年(一○○五)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權(quán)三司使。仁宗天圣三年(一○二五)以樞密直學士知洪州,坐三司變茶法落職。景祐二年(一○三五)知樞密院事。三年卒,年五十五。贈右仆射,謚憲成。有《李咨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隆平集》卷一○、《宋史》卷二九二有傳。
全宋文·卷三二九李咨(九八二——一○三六),字仲詢,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景德二年進士及第,除大理評事,通判舒州,召試中書,為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歷三司、開封府判官,出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徙江東轉(zhuǎn)運副使,為度支判官,擢知制誥,翰林學士。仁宗即位,權(quán)三司使,拜右諫議大夫,知洪州、杭州、永興軍。景祐元年拜樞密副使,遷戶部侍郎、知院事,務革濫賞、抑僥倖,人以為稱職。景祐三年卒,年五十五。見《東都事略》卷五五,《宋史》卷二九二本傳。
人物簡介
簡介潮陽縣主簿兼令尉,大中祥符五年間在世,有《和金城山詩》刻于潮州金城山南麓。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82—1032
【介紹】:
宋黨項人,即趙德明,小字阿移。李繼遷子。嗣位后對宋、遼保持和好關(guān)系。宋真宗景德元年奉表附宋,封西平王。大中祥符三年(遼統(tǒng)和二十八年),又受遼冊為夏國王。筑興州城為都,逐步兼并河西走廊,奠定西夏立國基礎(chǔ)。在位二十七年卒。西夏建國,追謚光圣皇帝,廟號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