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观看2025_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_日韩一区在线视频_国产在线高清不卡免费视频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525,分502頁顯示  上一頁  259  260  261  262  263  265  266  267  268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李谷
李黼(子威 忠義 )
李仙
李震器
李祁(一初、蕭遠 希蘧 別稱 不二心老人 )
李稷(孟豳 )
釋可授(無旨 休庵 李 )
李仁復(fù)(克禮 樵隱 )
李好文(惟中 )
李達衷
李康(文中 )
李士瞻(彥聞 楚國公 )
李齊(公平 )
李善長(百室 韓國公 )
李明德

人物簡介

簡介
高麗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8—1352 【介紹】: 元潁州人,字子威。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官宣文閣監(jiān)書博士,兼經(jīng)筵官。至正十年,授江州路總管。十二年,拜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南康等路軍民都總管。紅巾軍破江州時,巷戰(zhàn)死。謚忠義。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一
李仙,元文宗天歷間,僉憲呂沈改化州城上春風(fēng)臺為觀風(fēng)樓,題詩曰:“龍山鳳井兩爭雄,突兀層霄倚碧空。三日一墟人不斷,雙流繞郭海相通。風(fēng)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水東。臬府公馀登覽處,大書樓上號觀風(fēng)。”后一日,忽見樓版上書李仙和詩云云。再往視之,字忽不見。事見清阮元修道光刊《廣東通志》卷三三三。詩一首。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一
李震器,海南澄邁縣人。元英宗至治間任儋州直學(xué),升澄邁教諭。應(yīng)湖廣鄉(xiāng)試中式。元惠宗至元間升廉州學(xué)正。事見清阮元修道光刊《廣東通志》卷六七。詩一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茶陵州人,字一初,號希蘧。順帝元統(tǒng)元年左榜進士第二,授應(yīng)奉翰林文字,改婺源州同知,遷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元末亂,隱永新山中。明初力辭征辟,自稱不二心老人。卒年七十余。有《云陽集》。
元詩選
祁字一初,別號希蘧,茶陵州人。元統(tǒng)元年登李齊榜進士第二,其右榜第二人則余闕廷心也。授應(yīng)奉翰林文字,母老就養(yǎng)江南,除婺源州同知,遷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以母憂解職,退隱永新山中。明初,兵至永新,一初被傷,儒衣冠僵仆道左。俞千戶子茂遣人舁歸,辟正舍禮之,力辭徵辟,年七十馀卒。子茂為刻其遺稿曰《云陽先生集》十卷。弘治中,大學(xué)士東陽表其墓云:「族高祖希蘧先生,當(dāng)元季之亂,慨然欲效一障以死而不可得,又以為委質(zhì)事人,不可終負,蓋見諸《王明妃詩》及《青陽集序》,自以不得如廷心為恨也。劉學(xué)士三吾謂其胸次廓然,為文不事剞劂,詩亦如之。雖在艱危,不忘忠愛。其與李公平、余廷心科名相埒,宜矣?!梗ǜ接洠何餮掳稀秳W(xué)士題辭》云:南京太仆少卿李公貞伯,致政歸蘇,得吾鄉(xiāng)先生劉學(xué)士題辭,謂所載希蘧府君事甚備,錄以見遺。其云:策試以南士故失魁,表謝代李齊為首,及應(yīng)奉未上,過家拜慶。既還鄉(xiāng),用薦僉湖南憲,道梗不赴者,皆孤陋所未聞。若丁內(nèi)外艱,在同知婺源之前,與舊所聞親老就養(yǎng)者異。姑附其文,以備參考。比婺源汪憲副希顏為予購大字杜詩真跡四絕,乃為俞統(tǒng)制子所書者。府君寓蘇頗久,其遺文蓋未盡見,他日猶有可考云。弘治癸丑二月朔,諸孫東陽再拜書。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一初,別號希蘧,茶陵州人。元統(tǒng)元年左榜進士第二人。應(yīng)奉翰林文字除婺源州同知遷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有云陽集十卷
維基
李祁,字蕭遠,雍丘(今河南杞縣)人。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04—1364 【介紹】: 元滕州人,字孟豳。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淇州判官,有能聲。順帝至正初,為監(jiān)察御史,劾奏宦官高龍卜侵撓朝政。累遷為戶部尚書。十二年,從脫脫鎮(zhèn)壓徐州芝麻李等。后歷參議中書省事、參知政事、御史中丞。二十四年,以山東廉訪使致仕。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可授。字無旨。一號休庵。臺臨海李氏子。初教而后禪。親見獨孤明公。為虎巖伏老嫡孫。出世。凡四坐道場。皆不出乎臺境。諸方將倚之以為重。競來敷致。師漠然若不聞。作休庵于西塢。日修凈土法門念佛三昧。且曰。此即禪定之功也。惡可強分同異哉。國朝洪武六年。杭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起師。師勉應(yīng)之。行至錢塘江濱。凈慈諸勤舊。相與謀曰。此大善知識。胡可失也。帥眾邀于道。擁居其位。師屢卻之不聽。色頹然不怡。時當(dāng)歲儉。問道者如云。糗糧方患不繼。而施者踵至。居二載。而退歸臥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召左右謂曰。吾將逝矣?;蛘堎省T?。吾宗本無言說。乃合爪連稱佛號。至聲漸微而寂。閱世六十九。僧臘五十。龕留七日。顏貌不變。阇維。齒牙貫珠不壞。舍利光色晶瑩如金銀水精者。遍滿于地。塔而藏焉。師儀觀雄碩。識見夐卓。其于榮名利養(yǎng)。視之如無物。出專法席。皆迫于不得已。會朝廷。設(shè)善世院??偨y(tǒng)天下釋教事?;騽駧熐笙灾髅健熜Χ淮?。然其所蒞之處。不以恬退而不加之意。必革其敝習(xí)。新其規(guī)制。使可貽于悠久。五會語。多肆口而說。曾不經(jīng)思。平居遇物成味。率出人意表。戒其徒勿以示人。至于尊賢尚德。推己及物。有非人之所及。誠末世大法幢也。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三
釋可授,字無旨,號休庵。姓李氏,臨海人也。年十九從九巖萬壑觀受具,后參普覺明于靈隱,有省,命充堂司,四眾悅服。尋還石門,白巖真主真如延居上座。元至元六年出主大雄山之安圣。授凡四坐道場,皆以凈土法門為佛事,且曰:“此即禪定之功也,惡可強分同異哉?”明洪武六年,杭之中天竺以府侯之命,請主寺事。行至錢塘江濱,凈慈諸舊相與謀曰:“此大善知識,胡可失也?天竺尚可致,吾屬獨不能耶?”帥眾邀于道,擁居其位,授屢卻不聽,強應(yīng)之。時當(dāng)歲儉,問道如云,糗糧方患不繼,而施者踵至。居二載,遂退臥竹院,忽示微疾,端坐西向,爪合連稱佛號,至聲漸微而寂。荼毗,齒牙貫珠不壞,設(shè)利羅光色精瑩,如金銀水,遍瀉于地。宋景濂銘其塔。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星州人,字克禮,號樵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大名東明人,字惟中。英宗至治元年進士。授浚州判官,入為國子助教。泰定間除太常博士。纂成《太常集禮》。后為監(jiān)察御史。順帝復(fù)以“至元”紀(jì)元,好文言年號襲舊之非,并言時弊之甚。累官禮部尚書,與修遼、金、宋史。至正九年,皇太子入學(xué),命以翰林學(xué)士兼諭德,乃摘諸經(jīng)要略,取史傳及先儒論說,加以所見,為《端本堂經(jīng)訓(xùn)要義》,供太子學(xué)習(xí)。又集歷代帝王故事,成《大寶龜鑒》。官終翰林學(xué)士承旨。
維基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東明(今山東省東明縣)人,元朝文人,至治元年(1321年)進士,官至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學(xué)士承旨一品俸祿終其身。撰有《長安志圖》、《大寶龜鑒》。至治元年(1321年),李好文登第進士,被任命為大名路浚州判官。入朝擔(dān)任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國子助教。泰定四年(1327年),李好文擔(dān)任太常博士。當(dāng)時有竊賊偷太廟已故君王的牌位,李好文根據(jù)禮教,勸說將已故君王牌位采用木制,金玉祭器則放置在其他地方。認為從建國開始,已經(jīng)過了七八十年,每逢大禮,都是臨時才去拿祭器,博士只得遵照以往的應(yīng)答。往年有詔令讓李好文編《集禮》,又令各省及各郡縣纂修,導(dǎo)致長久都無法修成的問題。覺得禮樂應(yīng)依照朝廷標(biāo)準(zhǔn),不該令郡縣編纂。于是李好文告知掌管太常儀禮院的官員,讓他們選了下屬幾位同僚,又請求調(diào)用書閣中相關(guān)的資料,以便采用。三年之后成書,共五十卷,名為《太常集禮》。李好文后來升遷為國子博士,由于母親逝世而返家,服喪后,被起用為國子監(jiān)丞,后受命為監(jiān)察御史。再度使用至元為年號,身為監(jiān)察御史的李好文以年號襲舊從古至今從未聽說過抨擊,表示只沿用當(dāng)時名聲卻沒有當(dāng)時的繁景,不見得有好處。(實際上元朝以前,晉惠帝年號建武,晉元帝也是號建武。唐高宗有年號上元,而唐肅宗也是有號上元。都是一個朝代有二個相同年號的例子,先例不是始于元朝)并述說了十幾條當(dāng)今比不上當(dāng)初至元年間的事。至元六年(1340年),元惠宗親自在太廟中祭祀,詔令李好文太常禮儀院事。至正元年(1341年),李好文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后被任命為陜西行臺活書侍御史,遷任河?xùn)|道廉訪使。至正二年(1342年),李好文擬《長安志圖》寫序。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在郊外舉行祭祀,李好文受詔為同知太常禮儀院事。元順帝親自主持祭祀,抵達元寧宗的廟中時,遣阿魯詢問李好文身為兄長是否該向弟弟拜禮,李好文與博士劉聞回答由于順帝帝位在他人之后,所以該行禮。于是元順帝拜禮。至此以后,每當(dāng)元順帝主持祭祀時,必任命李好文禮儀使。至正四年(1344年),李好文被任命為江南行臺治書侍御史,李好文還沒出發(fā)前去就任,又改任禮部尚書,參與編《遼史》、《金史》、《宋史》,擔(dān)任治書侍御史后,仍參與編修史書。不久,李好文參議中書省之事。工作了十天,由于編修史書工作繁忙,仍為治書,李好文后來擔(dān)任陜西行臺治書侍御史。當(dāng)時行臺中官吏缺人,李好文一人處理行臺中的事務(wù)。朝廷派使者出巡西蜀,使者報私仇,公藉此污蔑廉訪使曾文博、僉事兀馬兒、王武等人。曾文博被害死,兀馬兒被迫認罪,王武不屈服,被判輕侮之罪。李好文率領(lǐng)御史為王武等人的冤情爭辯,并彈劾幾十件奉使不法之事。至正六年(1346年),李好文擔(dān)任翰林侍講學(xué)士,兼任國子祭酒,又遷任集賢侍講學(xué)士,仍兼任國子祭酒。至正九年(1349年),李好文出朝擔(dān)任參知湖廣行省政事,后改任湖北道廉訪使,不久又被召任為太常禮儀院使。由于皇太子逐漸長大,元順帝為了教育太子,開設(shè)端本堂,令太子入學(xué),令右丞相脫脫、大司徒牙不花二人負責(zé)端本堂,命李好文以翰林學(xué)士的身份教育太子,李好文極力推辭,上書給宰相,宰相將李好文鎖上的書呈給元順帝,元順帝贊嘆李好文,不接受李好文的推辭。李好文摘出《孝經(jīng)》、《大學(xué)》、《論語》、《孟子》、《中庸》等書的重點加以注釋,又取史傳及先儒論說,加上自己的觀點想法,仿照真德秀《大學(xué)衍義》的體例,撰書十一卷,書名為《端本堂經(jīng)訓(xùn)要義》,進呈奏表給元順帝。元順帝詔令將此書送到端本堂,讓太子學(xué)習(xí)。李好文后來又集歷代帝王的故事,將國運長短興衰相關(guān)輯成書,書名為《大寶錄》,輯前代帝王能效法跟該引以為戒的故事為書,書名為《大寶龜鑒》。至正十六年(1356年),李好文上書太子希望他能參考自己所推薦的各書(《貞觀政要》、《大學(xué)衍義》等書)并推行,認為如果能推廣應(yīng)用,那么萬幾之政、太平之治就不難,太子認同并接受李好文的建言。之后,李好文經(jīng)常以年邁為由打算辭官,一再請辭,卻被任命為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學(xué)士承旨一品的俸祿終其身。

人物簡介

簡介
高麗人。
李康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浙江桐廬人,字文中。元至正二年郡守馬九皋遣使幣聘,不起。善畫人物,有《伏羲像》等。詩文、書法、琴、棋,冠絕一時。有《桐川詩派》、《梅月齋永言》、《看山清暇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3—1367 【介紹】: 元南陽新野人,徙漢陽,字彥聞。順帝至正十一年進士。辟中書右司掾歷吏、戶二部侍郎。累拜樞密副使。條上二十事,帝嘉納,遷參知政事。仕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封楚國公。有《經(jīng)濟文集》。
元詩選
士瞻,字彥聞,先世南陽人,后徙漢上。至正初,以布衣游公卿間。薦為知印,非其志也。尋中大都路進士第,辟中書省掾。累遷戶部尚書,出督福建海漕,就拜行省左丞。召參議中書省事,進參知政事,改樞密副使、翰林學(xué)士承旨。封楚國公,二十七年卒,年五十有五。彥聞襟度弘遠,立朝謇諤,有經(jīng)濟之才。遺文五卷,曰《經(jīng)濟文集》。子守成,后名延興,至正丁酉進士,官翰林檢討。明洪武間,嘗典邑校。有《一山文集》傳于世,茲不復(fù)錄也。(李彥聞以進士起家,占籍東安。四子皆知名。孫方曙,明行人司副。曾孫伸,國子監(jiān)丞。侃,正統(tǒng)壬戌進士,山西巡撫僉都御史。玄孫德容,襄城訓(xùn)導(dǎo)。德憲,松江通判。德恢,嚴(yán)州知府。德仁,刑部員外郎,乙未戊戌兩科進士也?!督?jīng)濟集》、《一山集》,皆曾孫伸所編次,侃及德恢、德仁校定焉。吉安知府張廷璽又嘗合彥聞父子詩文為《濟美集》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53 【介紹】: 元廣平人,字公平。工辭章。順帝元統(tǒng)元年進士第一。累知高郵府。十三年,張士誠破泰州,奉使招降,被拘。久之得釋。后奉行省命出守甓社湖。張士誠入高郵后,復(fù)奉命往招。被執(zhí)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4—1390 【介紹】: 明初鳳陽府定遠人,字百室。少讀書有智謀,策事多中。元末迎謁朱元璋,勸元璋效法漢高祖,“行仁義,禁殺掠,結(jié)民心”。從下滁州,為掌書記。力贊渡江。元璋為吳王,拜善長右相國。洪武初任左丞相,封韓國公,制詞比之蕭何。四年,致仕。十年,復(fù)命與李文忠總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胡惟庸案,坐胡黨者眾,善長如故,且領(lǐng)御史臺事。至二十三年,善長已老邁,久不問事,乃以胡黨追問,一門七十余人被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54 【介紹】: 元瑞州路上高人。讀書有志操,孝行篤至。順帝至正間,亂兵抄掠上高,執(zhí)其父欲殺之。明德泣請代死,遂被害,父得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