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25,分502頁顯示
上一頁 268 269 270 271 272 274 275 276 277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李鵬飛李齊賢(字 仲思 號 益齋 文忠 )李龍川毛李祥李瓚(字 子粲、子鬯 號 弋陽山樵 )李思齊(字 世賢、齊賢 邠國公 )李貫道(字 師曾 )李克家(字 肖翁 )李關(guān)(字 子羽 號 北源 )李康(字 寧之 )李廉(字 行簡 )李鼎(字 福明 )李延興(字 繼本 延興 )李集李穡(字 穎叔 號 牧隱 文靖 韓山君、韓山府院君、韓山伯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池州人。兒時,生母不為嫡母所容,改嫁朱氏。鵬飛既長,思慕哀痛,訪求三年,迎還奉養(yǎng)。母旋復(fù)歸朱氏,時往省覲。既卒,歲時攜子孫往祭墓,終其身。
人物簡介
元詩紀事齊賢字仲思,號益齋,高麗人。官至雞林府院君,謚文忠。
益齋亂稿:李穡序:年未冠,已有名當世,大為忠宣王器重。從居輦轂下,朝之大儒縉紳先生若姚公牧庵、閻公子靜、趙公子昂、元公復(fù)初、張公養(yǎng)浩,咸游王門,先生皆得與之交際。
李穡撰墓志:奉使西蜀,所至題詠,膾炙人口。從王降香江南,樓臺風(fēng)物,遇興遣懷,每從容曰:「此間不可無李后主也【李后主 益齋集(粵雅堂叢書本)附錄李穡墓志作「李生」?!俊?/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平江路人,字子粲,一字子鬯,號弋陽山樵。旁通佛經(jīng)及莊周之學(xué)。有《弋陽山樵稿》。
元詩選瓚字子粲,一字子鬯,姑蘇人。幼從余元明游。多才能文,自號弋陽山樵,旁通浮屠并漆園氏學(xué)。至正十一年冬,嘗過玉山,作分題序有云:人生百年,憂患之秋多,燕樂之日少。而況友朋南北東西,迄無定居,則今日之簪盍,夫豈偶然哉!讀此亦足見其胸襟之曠達矣。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字子粲,吳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323—1374
【介紹】:
元末明初河南羅山人,字世賢。元末與察罕帖木兒起兵鎮(zhèn)壓紅巾軍。后駐兵鳳翔,封邠國公。察罕死,不服擴廓帖木兒命令,互相攻伐。洪武二年降明太祖,擢中書平章事,遣往招諭擴廓,斷一臂而還。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七思齊字齊賢,東陽人。元進士,知龍泉縣。洪武中以薦授河南按察僉事,命下卒。
人物簡介
元詩選貫道,字師曾,裕子。至正甲午,登進士第,授將仕郎、饒州路鄱陽縣丞,未上。用薦者改詹事院掾史,尋扈駕清暑上京卒,所著有《敝帚編》等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南昌富州人,字肖翁。順帝至正末任本學(xué)教諭,遷遼陽儒學(xué)提舉。嘗撰《戎事類占》二十一卷,取兵家占候采輯而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潮州海陽人,字子羽,號北源。早喪父,事母至孝。性敏好學(xué),通《春秋》,諸子史皆能通大義。順帝至正間隱居不仕,教授郡邑,子弟貧者助其筆札。尤精醫(yī)術(shù),鄉(xiāng)人賴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建德桐廬人,字寧之。胡汲仲弟子。事母極孝。工詩文,書畫琴弈,冠絕一時。順帝至正間累征不起。有《杜詩補遺》、《桐川詩派》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吉安安福人,字行簡。順帝至正中,以《春秋》舉于鄉(xiāng),登進士第,授豫章郡錄事。官至信豐尹。有《春秋諸傳會通》。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五李鼎,字福明,以字行。樂昌人。元至正間流寇猖獗,鼎為保障。僉憲劉鶚薦于朝,授乳源主簿,尋升縣令,卒于官。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末明初北平人,字繼本。李士贍子,少以詩名。順帝至正十七年進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元末兵亂,隱居不仕。河朔學(xué)者多從之,以師道尊于北方。入明,曾出典淶水、永清縣學(xué)。有《一山文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八延興字繼本,東安人,占籍北平。元進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洪武初,屬典邑校。有《一山集》九卷。
(《靜志居詩話》:一山北方之學(xué)者,其詩文頗拔俗,長歌尤擅場。洪武中雖未仕于朝,集有與友人書云:「從東安丞李遂招致,親夏楚事,未幾逼為訓(xùn)導(dǎo)?!褂钟小兑平谭可搅魟e雄縣周尹》詩。又《淶水縣學(xué)記》云:「延興猥以谫才,代匱學(xué)職?!褂肿詳⒃疲骸负槲湮煳纾狼鍎⒃渍兄聰z其鄉(xiāng)學(xué)?!箘t其典邑校者屢矣。故自贊畫像,有云:「雖同乎今之人,而以圣賢為矩墨;雖食夫今之祿,而視軒冕猶泥涂?!谷灰簧奖驹M士,而《上總?cè)帧吩妱t曰:「大將軍出沙漠,萬里河山盡開拓。獲其名王歸,四面凱聲作。功成獻俘蒲萄宮,天清日白開鴻蒙。遂使樓煩之壤,化為冠帶,衍為提封?!刮疵庋灾M,無復(fù)一成、三戶,《黍離》、《麥秀》之思矣。
田按:繼本詩詞峰磊砢,風(fēng)格老成,有拔山蓋世之氣。明初北平詩家當以繼本為開先?!对娋C》錄繼本詩最多。《四庫提要》云:「朱彝尊明詩綜搜羅最備,獨未錄《一山集》?!沽加伞端膸臁分浺宰中校对娋C》題其名,偶不檢耳。
欽定四庫全書·一山文集·提要(臣)等謹按,《一山文集》九卷,元李繼本撰。繼本,名延興,以字行,東安人,占籍北平,登至正丁酉進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计浯劭h知縣所作禱雨文內(nèi)稱,洪武二十七年,則其人明初尚存。此集前有李敏序,稱為其子方曙、方煦所輯,而景泰中黎公穎序則曰其孫容城教諭伸所編,意其父子相繼為之。朱彝尊《明詩綜》蒐羅最備,獨未錄是集,殆以未仕于明,故與楊維禎一例不載。顧嗣立《元百家詩選》內(nèi)亦未收入,則疑流傳頗少,嗣立偶未見也。其詩文俊偉疏達,能不失前人規(guī)范,在元末諸家中,尚為錚錚獨異者。長歌縱橫磊落,尤為擅場。中有學(xué)李白不成,流為盧仝、馬異格調(diào)者,好高之弊,固愈于卑靡不振者矣。
人物簡介
簡介李穡(??,1328年—1396年),韓國人,字穎叔,號牧隱,高麗王朝后期大臣、詩人,名儒李谷之子。李穡本貫韓山(今韓國忠清南道舒川郡韓山面),生于寧海(今韓國慶尚北道盈德郡寧海面)。早年留學(xué)元朝國子監(jiān)三年,深受程朱理學(xué)熏陶。其后在高麗考中狀元,又在元朝考中進士,曾供職于元朝翰林院,至正十六年(1356年)回國,深受恭憫王器重,歷任機要之職,同時負責(zé)重建成均館,傳播程朱理學(xué),培養(yǎng)新興士大夫,成為高麗末期的一代儒宗。洪武四年(1371年)官拜政堂文學(xué),進入中樞,后遭母喪,又受到恭憫王之死的打擊,多年不出仕。期間曾被恭憫王封為韓山君,在高麗祦王時再次出仕,進封韓山府院君。威化島回軍后扶植祦王之子高麗昌王,由此得罪李成桂集團。他被任命為門下侍中(首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明朝賀正,并請求國王親朝并派明朝官員監(jiān)國,但未能如愿,回國不久后辭職。同年十一月,李成桂廢昌王,立恭讓王,李穡隨即遭到猛烈彈劾,先后流放長湍、咸昌、清州、矜州、長興等地。朝鮮王朝建國后不久被赦免,后居于江原道五臺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冬被李成桂召至漢陽,封韓山伯。翌年赴驪州避暑,途中得病,旋即去世,謚號“文靖”。
人物簡介李穡(1328~1396),字穎叔,號牧隱,謚號文靖。本貫韓山李氏。出身名儒家庭。師承大儒家李齊賢。1349年作為使臣來中國元朝,應(yīng)科舉及格后,在元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朱熹的學(xué)說,3年后回國。曾任成均館大司成、宰相等要職。他大部分時間研究性理學(xué)。李穡是在高麗后期(13~14世紀)開始廣泛傳播和發(fā)展的朱子學(xu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大司成期間,講授朱子學(xué),培養(yǎng)了許多著名儒學(xué)者,如鄭夢周、權(quán)近等。李穡是高麗末年“麗末三隱”之一,另兩隱是他的學(xué)生圃隱鄭夢周、冶隱吉再。著有《牧隱集》5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