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525,分502頁顯示  上一頁  312  313  314  315  316  318  319  320  321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李士元(伯大 )
李士翱(如翰 長白 )
李錄(貢卿 )
李懌(樂天 )
李惠(德卿 西岡 )
李獻(xiàn)
李緋(廷章 )
李茂元(本貞 )
李一清(應(yīng)乾 )
李仁(元夫 吾西 )
李佶(子健 )
李鳳(鳴叔 中巖 )
李岳鐘(天毓 )
李淳(文卿 纓溪 )
李濂(川甫、川父 嵩渚 )

人物簡介

維基
李士元(1488年—?),字伯大,山東兗州府曹州人,民籍。山東鄉(xiāng)試第十九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會試第一百十三名,登第二甲第三名進(jìn)士。吏部觀政,授戶部主事,卒。

人物簡介

維基
李士翱(1488年—1562年),字如翰,號長白,山東長山縣北關(guān)(今鄒平縣長山鎮(zhèn))人。正德丙子進(jìn)士,嘉靖時歷官工部、刑部、戶部尚書。治《詩經(jīng)》,正德十一年(1516年)山東鄉(xiāng)試第六十六名舉人,年三十六歲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五十名,第三甲第二百二十名進(jìn)士。授潛山縣知縣,改婺源縣。因政績卓著,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擢授山西道試監(jiān)察御史,八年五月實(shí)授,兼巡兩淮鹽政,又巡按蘇松。擢荊州府知府,改承天府知府,十八年十二月升本省右參政,二十一年九月升山西按察使,二十二年十月升陜西右布政使,十二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保邊境無虞。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三月升大理寺卿,十二月升戶部右侍郎,二十七年五月升本部左侍郎、總督倉場督理西苑農(nóng)事,二十八年(1549年)十二月升任工部尚書,二十九年三月充殿試讀卷官,五月改任刑部尚書,六月接替潘潢任戶部尚書,數(shù)日后因北虜入寇至京畿,以未能供應(yīng)軍需糧草被嘉靖帝切責(zé),兵部尚書丁汝夔被逮捕下獄,李士翱被革職閑住。罷官家居十余載,卒于家。明穆宗登基后,于隆慶三年(1569年)恢復(fù)他的官職,賜祭葬,贈太子太保。著有《長白集》。李士翱任荊州府知府期間,對年輕的張居正有知遇之恩。后來張居正成為首輔。

人物簡介

維基
李錄(1488年—?),字貢卿,山東濟(jì)南府臨邑縣人,軍籍。山東鄉(xiāng)試第四十六名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會試第一百七十五名,登第二甲第七十六名進(jìn)士。

人物簡介

簡介
李懌(1488年—1544年),即朝鮮中宗,朝鮮王朝第十一代君主(1506年—1544年在位)。字樂天,是朝鮮成宗李娎嫡次子,燕山君李?異母弟,母為貞顯王后尹氏。

人物簡介

維基
李惠(1488年—1519年),字德卿,號西岡,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尚書李鉞之子。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河南鄉(xiāng)試第四十二名,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會試二百三十三名,三甲二十二名進(jìn)士,戶部觀政,授行人司行人。明武宗南巡之爭時,因進(jìn)言勸阻而被施杖刑而亡。世宗即位后,贈監(jiān)察御史。

人物簡介

維基
李獻(xiàn)(?—?年),河南河南衛(wèi)軍籍。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科三甲第三十五名進(jìn)士。正德十三年十二月實(shí)授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十五年巡按陜西,上疏彈劾罷免甘肅巡撫都御史文貴。嘉靖元年巡按山東,二年(1523年)二月升任陜西按察司僉事,三年二月因先前任御史時杖死知縣沃潮被罷免。
李緋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緋,字廷章,河南汝寧府光州人,軍籍。河南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式乙丑科二甲第六十二名進(jìn)士。歷山東左布政使。嘉靖十年(1531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不久,被巡按直隸御史詹寬彈劾稱病杜門,坐視河患,奪俸三月。

人物簡介

維基
李茂元,字本貞,河南開封府祥符縣民籍。河南鄉(xiāng)試第二十□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五十三名進(jìn)士。歷官江西撫州府知府,嘉靖四年(1526年)三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因被御史陳褒彈劾,六月乞致仕。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二二四
李一清,字應(yīng)乾。東莞人。德修子。明武宗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舉人,新蘩知縣。事見民國《東莞縣志》卷四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東東阿人,字元夫。嘉靖二年進(jìn)士。授行人,擢吏科給事中。以劾奏忤旨,被杖下獄。復(fù)以言事謫開州判官,累遷為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改撫大同。以御韃靼兵失機(jī),謫邊方雜職。后官至兵部侍郎,以忤嚴(yán)世蕃,歸。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元夫,東阿人。嘉靖癸未進(jìn)士,累官右副都御史,有《吾西遺槁》。
維基
李仁(1489年—1552年),字元夫,號吾西,山東兗州府東平州東阿縣人。治《詩經(jīng)》,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縣學(xué)生中式己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年三十五歲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會試第一百五名,第三甲第二百六十三名進(jìn)士。初授行人司行人,七年戊子典試陜西,十一月選授吏科給事中。八年三月大學(xué)士楊一清彈劾陜西管糧僉事張崇德貪酷,李仁奉命勘察,上奏張崇德擅伐賀蘭山木,科罰民財,繕造公廨及淫刑棰死軍職事俱實(shí),崇德被革職為民。九年(1530年)六月升禮科右給事中,十年十月升禮科左,十一年三月以論救戶科給事中孫應(yīng)奎,下錦衣衛(wèi)執(zhí)送鎮(zhèn)撫司拷訊,法司論杖贖還職,詔仍罰俸一年。十一年四月升戶科都給事中,十二年四月考察以浮躁淺露,降為直隸開州判官,在任四年,升漢陽府通判,再轉(zhuǎn)南京刑部員外、郎中,丁母憂歸。服除,授北京戶部郎中,奉命督運(yùn)江淮。事竣,以宿望推升河南按察司副使,轉(zhuǎn)布政司右參政。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九月升太仆寺少卿,二十六年四月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二十八年二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未赴任,即與大同巡撫郭宗皋互調(diào),改任大同巡撫,上任四月,虜寇于當(dāng)年秋八九月大舉入寇宣大,潰墻深入,一路入侵到大同寧武,一路侵入到宣府鎮(zhèn)城,李仁因此被彈劾免職,并貶為邊方雜職。二十九年四月降補(bǔ)陜西延安府神木縣典史,當(dāng)年秋赴任中途生病,即告病歸鄉(xiāng),三十一年六月去世,享年六十四。著有《吾西遺稿》。
李佶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佶(1489年—?),字子健,四川成都府金堂縣軍籍陜西岐山縣人。四川鄉(xiāng)試第六十名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會試第七名,登第二甲第九十二名進(jìn)士。改庶吉士,嘉靖元年(1522年)十一月授監(jiān)察御史,巡按浙江,十年五月被右都御史汪鋐彈劾,出為江西南康府知府,十一年八月被革職。
李鳳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鳳(1489年—1560年),字鳴叔,號中巖,四川敘州府富順縣人,民籍,治《詩經(jīng)》。七月初三日生,行二,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xiāng)試第二十五名舉人,年三十六歲中式嘉靖八年己丑科會試第一百五十一名,第三甲第八十六名進(jìn)士。授行人,十一年五月選授湖廣道試御史,巡視京師中、東二城,又巡視通惠河,丁父憂。起為河南道御史,稱病歸。再起福建道御史,巡按順天四府,擢升陜西漢中兵備副使,三年任滿,致仕歸。
李岳鐘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岳鐘(1489年—?),字天毓,山西汾州人,民籍。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山西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正德十五年(1520年)聯(lián)捷庚辰科會試第二百八十二名,因武宗南征未歸,殿試推遲。正德十六年(1521年),世宗即位,行殿試,李岳鐘登第二甲第五十九名進(jìn)士。

人物簡介

維基
李淳(1489年—1548年),字文卿,號纓溪,山東省東昌府濮州人,軍籍,治《詩經(jīng)》。五月十八日生,行二。由州學(xué)生中式乙酉(1525年)山東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年四十四歲中式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會試第二百二十四名,第三甲第八十六名進(jìn)士。觀禮部政,授山西潞城縣知縣,歷升戶部主事,員外,郎中。出為辰州府知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9—1566后 【介紹】: 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號嵩渚。正德九年進(jìn)士。任沔陽知州、同知寧波府,升山西僉事。少負(fù)俊才,嘗馳馬夷門外,釃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學(xué)多聞,以古文名于時。曾作《理情賦》,李夢陽見而往訪。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夢陽持論偏頗。有《祥符鄉(xiāng)賢傳》、《汴京遺跡志》、《醫(yī)史》、《觀政集》、《嵩渚集》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川父,祥符人。正德甲戌進(jìn)士,授沔陽知州歷山西按察司僉事有嵩渚集
明詩紀(jì)事·戊簽·卷六
濂字川父,祥符人。正德甲戌進(jìn)士,授沔陽知州。遷寧波同知,擢山西按察僉事。有嵩渚集》一百卷。 (《四庫總目》:《嵩渚集濂》所自訂,皆于七子之外自為一格。大抵筆鋒踔屬,泉涌飆馳;而裁剪尚疏,不免才多之患。濂跋石寶《熊峰集》,謂「詩文傳世,豈貴于多」,其說良是。而自定已作乃不能盡剪楱枯,信乎割愛之難也田按:川父作《理情賦》,左舜齊持以示李獻(xiàn)吉,獻(xiàn)吉大驚,訪之吹臺。王子衡《少石子歌》云:「大梁翩翩李川父。」薛君采梁圓歌》云:「大梁李侯才絕妙,司馬鄒生爾同調(diào)?!蛊錇槊呁破┤绱?。馀檢《嵩渚集》,大約近體勝于古體,七言勝于五言。川父尤留心鄉(xiāng)邦故實(shí),所著《汴京跡志》二十四卷,博綜典洽,幾興《長安志》、《雍錄》抗行。又撰《祥符鄉(xiāng)賢傅》八卷、祥符文獻(xiàn)志十七卷,著述繁富,不僅以詩歌擅名已也。)
維基
李濂(1489年—1566年),字川甫,號嵩渚。河南祥符縣(今屬開封市)人,明朝官員、文學(xué)家。李濂生于弘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489年2月),年少即身負(fù)俊才,時常跟從豪俠少年奔騎出城,搏獸射雉,酒酣悲歌,仰慕信陵君、侯生之為人。與李夢陽內(nèi)弟左國璣并稱田、左。曾作《理情賦》,李夢陽大加贊賞,并在吹臺拜訪李濂。李濂自此知名于河、雒間。正德八年(1513年),李濂高中河南鄉(xiāng)試第一名,正德九年(1514年),聯(lián)捷甲戌科二甲進(jìn)士,次年授官沔陽知州,十六年遷寧波府同知,嘉靖二年(1523年)擢升山西屯田僉事,后攝學(xué)政。嘉靖五年(1526年)免歸。居鄉(xiāng)四十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