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525,分502頁顯示  上一頁  332  333  334  335  336  338  339  340  341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李端( 文正 )
李竹君
李素公
李紫崖
李紹(承芳 )
李紹文(節(jié)之 )
李經(jīng)綸(大經(jīng) )
李繼先(伯孝 )
李繩甫
李維周
李維樾(子容 默庵 )
李維生
李翹(時實 )
李肇亨(會嘉 珂雪、醉鷗、爽溪釣士 ?,?)
李勝原(源澤 )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五
先生諱端,字文正,嗣六世祖也。先生少授大父,父遺經(jīng),益博學(xué),善詩古文詞。為人風(fēng)儀脩整,進(jìn)止有尺寸。郡太守重其名,請為鄉(xiāng)校五經(jīng)師。從學(xué)日眾,諸大人邑子俱嚴(yán)事之。前此凡以儒士試于鄉(xiāng),即不中式,亦得歸補(bǔ)學(xué)生,從讀書齋舍。先生以身為人師,不得北,面更。居弟子,之列。每試于鄉(xiāng),其,歸輒謝不赴學(xué)。里中謂以傳經(jīng)啟后為任,若宋弘之、章文重諸先生俱是也。然學(xué)者至今稱師道甚尊,必首李先生焉。先生既為布衣祭酒,日從里中耆舊觴詠相集,更與金太仆先生、倪高士學(xué)博魏先生交最深。方是時,國家盛平,島外諸國,率由海道入貢,先至鄞。鄞起嘉賓館,接諸貢使。諸使至,則聞先生名重,俱購其文歸。時得先生所言贈行,其國中以為重。先生天性高淡,無所嗜,閒居著書,怡然俯仰。然其處家益嚴(yán),足為士族法。與二弟同爨,至長子孫、四子、諸孫,各命以耕讀,朝夕奉教誨左右。家居城東砌街,別有草堂在東皋,佳山水處。舍外善田百馀畝。每春日,先生至草堂,輒身束帶課耕。嘗自題于壁曰:四子之資,有宜耕,有宜讀;五畝之宅,半在邑,半在田。誦其遺言,風(fēng)流猶可見也。先櫟軒先生詩有重名,而家乘及諸詩選所錄僅此。越世二百年,再經(jīng)喪亂,即后人亦無從綴拾遺文,深可嘆也。家乘載里中諸公挽先生詩,如范公麟曰:一筇花塢斷,三雅日湖空。屠公滽曰:鏡中華發(fā)無來往,庭外青山謝主賓。周公相曰:渡海詩傳百濟(jì)去,及門業(yè)盛五經(jīng)分。陳處士鵬霄曰:浮白何人開韭席,踏青無地試芒鞋。楊公叔通曰:高舉已傳從鶴御,冥心早見制荷衣。俱一時名作,可傳也。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松江華亭人,字承芳。善畫,宗黃公望。陳繼儒贈詩云:“詩在大癡畫中,畫在大癡詩外,卻好二百年來,翻身出世作怪?!?/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節(jié)之。有《藝林累百》、《明世說新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南豐人,字大經(jīng)。諸生,讀書好深思,精心著述。時王守仁、湛若水二家之學(xué)盛行,經(jīng)綸獨(dú)申程朱之義。有《詩教考》、《禮經(jīng)類編》、《衛(wèi)道錄》、《大學(xué)稽中傳》。
李繼先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繼先(1506年—1549年),字伯孝,四川瀘州人,民籍。二月二十三日生,行一,治《書經(jīng)》,由州學(xué)生中式四川鄉(xiāng)試第十六名舉人,年三十三歲中式嘉靖十七年戊戌科會試第一百七十五名,第二甲第七十七名進(jìn)士。次年授戶部云南司主事,二十年督餉遼東,二十一年監(jiān)德州倉,二十三年監(jiān)徐州倉。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清州搜玉
李維樾,字子容,號默庵。李日茂之孫。由廩生報捐知縣,娶明通進(jìn)士姚廷贊次女為妻。曾參加編修《康熙志》。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時實,松江華亭人。有樵云居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嘉興人,字會嘉,號珂雪,又號醉鷗、爽溪釣士。李日華子。后為僧,法名?,?,住超果寺。精畫理,善山水,與趙左齊名,氣息渾古,風(fēng)韻靜穆。工詩。有《寫山樓》、《夢余諸草》等。
槜李詩系·卷二十
肇亨,字會嘉,號珂雪;九疑先生子。與掃庵同主鴛社。工詩,能繪事,有率圃吟稿、琴言閣新詠。所作如秋澗流泉,雖波濤不興,亦自清泠可悅。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會嘉,太仆日華子。有寫山樓、率圃夢馀諸草。

人物簡介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二十六
勝原字源澤,當(dāng)涂人。有《盤谷遺稿》。 田按:《盤谷稿》著錄于《明史藝文志》,罕見傳本。余從曹石倉《歷代詩選》錄詩一首。如「隔竹聞飛瀑,隨風(fēng)看落花」,「野色帶煙迷雁渚,櫓聲搖月出龍灣」,亦佳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