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25,分502頁顯示
上一頁 354 355 356 357 358 360 361 362 363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李需光(字 體孚 )李韡(字 鄂先 )李大瀾(字 觀甫 號 瀠泉 )李梧(字 士仕 )李淶(字 源甫 號 養(yǎng)愚 )李錫釋如遷(字 大方 李 )李安仁(字 體元 )李尚思(字 從學(xué) 號 晉峰 )李山海(字 汝受 號 鵝溪 文忠 )李廷儀(字 國瞻 號 敬庵 )李瑱(字 聰甫 )李相(字 文卿、石溪 )李誠中(字 公著 號 坡谷 忠簡 完昌府院君 )李達(dá)(字 益之 號 蓀谷 )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三九四李需光,字體孚。順德人。明穆宗隆慶元年(一五六七)舉人,官御史。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五、清乾隆《順德縣志》卷一〇。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三九四李韡,字鄂先。番禺人。明穆宗隆慶元年(一五六七)舉人。初授太倉州學(xué)正,晉南寧府推官。遷判寧國府,轉(zhuǎn)知全州,尋擢臨安府同知。以監(jiān)軍平寇有功,除武定府知府。旋卒。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一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李大瀾(1538年—?),字觀甫,號瀠泉,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民籍。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福建鄉(xiāng)試第八十一名舉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四十五名進士。刑部觀政,本年六月授江浦知縣,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升太倉州知州,三年五月降調(diào)閑散,丁憂。六年七月降中都留守司經(jīng)歷,萬歷元年(1573年)三月升常德府通判,十二月升簡州知州,三年二月升常州府同知,六年十月降靖州知州,致仕。
人物簡介
維基李梧(1541年—?年),字士仕,納溪縣人,四川瀘州民籍。五月二十四日生,行二,治《書經(jīng)》,由縣學(xué)生中式四川鄉(xiāng)試第四十九名舉人,年二十八歲中式隆慶二年戊辰科會試第一百二十三名,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九名進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江西雩都人,字源甫,號養(yǎng)愚。隆慶五年進士,拜戶科給事中。張居正丁憂奪情,又充大婚冊使。淶疏言不可。居正怒,貶為山東僉事。累遷右僉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
維基李淶(1538年—1602年),字源甫,號養(yǎng)愚,江西贛州府雩都縣人,民籍。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江西鄉(xiāng)試第十名舉人,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二百八十名,三甲第一百九十四名進士。初授寶應(yīng)縣知縣。萬歷五年(1577年)十二月,遷戶科給事中。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遭父喪,奪情視事,不久又充明神宗大婚冊使,李淶上疏,認(rèn)為不宜。七年巡視光祿寺,七月以江南水災(zāi),疏陳四事,觸怒神宗,八月被外放為山東僉事。歷廣西左參議,十一年七月升湖廣副使,丁父憂歸。十五年七月復(fù)除原官,整飭蘇松常鎮(zhèn)兵備,十八年五月升右僉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等處,期間打壓蘇州府知府石昆玉,釀成大案。十九年九月致仕歸。二十一年九月起復(fù),以原官巡撫保定,推辭未赴任。著有《養(yǎng)愚先生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78
【介紹】:
明徽州歙縣人。世職新安衛(wèi)千戶,倭警,數(shù)有功,為通州守備,屢擢揚州參將。隆慶元年為福建總兵官,與俞大猷同破海盜曾一本。代大猷鎮(zhèn)廣西,鎮(zhèn)壓府江徭僮等族反抗。擢浙江總兵官。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三釋如遷,字大方,別號“松谷”。姓李氏,岐山人。父鐸,母張氏,生遷于落星里。幼誦佛號,戔戔自喜,每至佛寺,則如舊居,愛戀忘歸。蚤入社學(xué),肄儒業(yè),頗不樂,每對父母,呈出世志。年十七,禮郡無蹤本為師剃染。居三載,發(fā)念游方,遠(yuǎn)訪知識,決擇已躬下事。首參悅庵喜,授具指示向上一路。尋入青峰山,吊影獨棲,有所開悟。聞大章宗師開法少林,往求印證。明嘉靖辛酉,謁章于立雪庭,遂留依止,朝夕入室,陶镕機緣,乃承記莂,有“針頭玉線,海底鐵牛,日夜辛勤,記伊保守”之囑。由此知洞上宗風(fēng),五位正偏之旨,至是猶未泯也。遷得法已,復(fù)歷遍海內(nèi)名山,還至京師,參諸講席,深窮性相宗旨。后至懷慶鄭世子讓國潛修。白業(yè)聞遷至,致禮參請,深相印契,乃建精舍于龍岡,延遷宴息。四方學(xué)子,聞風(fēng)遠(yuǎn)至。萬歷丁亥,應(yīng)大都慈云庵請,舉揚宗旨。戊子,千佛寺請講諸經(jīng),日繞萬指。庚寅,奉慈圣懿旨,于慈壽寺開凈土法門,在會者千二百眾,欽造鍍金大佛像,賜大藏經(jīng),御書“大法寶藏”四字。甲午春,請回龍岡,屐閣供置。以萬歷戊戌年八月十有一日示微疾,端然而逝。世壽六十有一,僧臘四十有奇。塔于寺西原。后二十二年,萬歷己未年,其弟子海云走匡廬,謁憨山,始為之志銘。稱其孤標(biāo)凜凜,如立雪長松,衲子參請,拈提宗教,不假辭色,應(yīng)機接物,純一至誠,有先德典型,諒哉言乎。
人物簡介
維基李安仁,字體元,直隸興州右屯衛(wèi)軍籍,山西萬泉縣人。隆慶元年(1567年)丁卯科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九十一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三百五十五名,三甲第一百七十名進士。授興化縣知縣。
人物簡介
維基李尚思(1539年—1615年),字從學(xué),號晉峰,山西平陽府曲沃縣南薰里人,軍籍。嘉靖戊午解元,隆慶戊辰進士,萬歷年間官至吏部右侍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山西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三百四名,三甲第三十四名進士。授刑部主事,審判盡責(zé)。萬歷十年(1582年)九月升吏部驗封司郎中,不阿諛權(quán)臣張居正,十三年(1585年)四月補文選司郎中,上疏請求任用張居正罷黜的官員。十四年(1586年)二月升太常寺少卿,十五年(1587年)三月升大理寺右少卿,十二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十六年(1588年)六月升太常寺卿,十七年(1589年)二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免除采木之役,賑災(zāi)剿匪有功。十九年(1591年)九月升刑部右侍郎,十二月還京,改任戶部右侍郎,二十年(1592年)十月改吏部右侍郎,十一月以被論上疏乞歸。四十三年(1615年)卒,贈兵部尚書。
人物簡介
簡介李山海(朝鮮語:???,1539年7月20日—1609年8月23日),李氏朝鮮政治家,作家,詩人。字汝受(??),號鵝溪(??)、終南睡翁(????)、竹皮翁(???)、枾村居士(????)。謚文忠。他是李氏朝鮮前期的死六臣之一——白玉軒李塏的從4代孫、《土亭秘訣》的著者土亭李之菡的侄子。李山海于1590年-1592年、1600年-1602年兩次任領(lǐng)議政(李氏朝鮮的首相)。朝鮮中期政黨東人黨的首領(lǐng),1580年東人分黨為南人,北人時,李山海是北人黨的黨首,被稱作文章之能,韓國朝鮮八大家之一。
人物簡介
維基李廷儀(1539年—?),字國瞻,號敬庵,山西平陽府霍州人,民籍。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山西鄉(xiāng)試第二十八名舉人,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六十四名,三甲第一百二十九名進士。授吳堡縣知縣,調(diào)洛川縣,萬歷五年(1577年)閏八月選授兵科給事中,七年十月巡視京營,條陳戎政七事,八年二月升吏科右給事中,九年二月升吏科左給事中,五月升工科都給事中,十一年出為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分守汝南,十四年正月升陜西按察使,治兵固原,十六年十月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十八年七月巡按直隸御史周孔教疏列西鎮(zhèn)失事罪狀,言甘肅撫臣李廷儀守虜巢穴,失于堤防,事已危急,不以上聞,當(dāng)議罪,李廷儀被調(diào)任南京。
人物簡介
維基李瑱(1539年—?),字聰甫,山西平陽府解州人,民籍。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山西鄉(xiāng)試第三十一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二百七十四名,三甲第二百五十五名進士。歷官彰德府知府,萬歷十四年(1586年)正月升山東副使,十七年(1589年)二月升陜西右參政,興安州撫民。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四○五李相,字文卿,一字石溪。當(dāng)為明穆宗隆慶間貢生,授天河訓(xùn)導(dǎo)。致仕歸,卒贈吏部郎中。事見民國《樂昌縣志》卷一六。
人物簡介
簡介朝鮮人,字公著,號坡谷,謚忠簡,封完昌府院君。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朝鮮新平人,字益之,號蓀谷。
蓀谷詩集·序恭惟我國家。文運休明。學(xué)士大夫。以詩鳴者。殆數(shù)十百家。咸自謂人握靈蛇之寶。林然盛哉。摡而揆之。則途有三焉。其和平淡雅。圓適均稱。渾然成一家言者。推容齋相。而駱峰及永嘉父子擅其華。其次則昌大莽莽。富蓄博材。為一代大方家者。如四佳,佔畢,虛白輩騁其雄。又其次則崷崒峻峭。締思致巧。以瑰瑋險絕為貴者。如訥齋,湖陰,蘇相,芝川諸鉅公衒其杰。玆俱韙矣。然其優(yōu)游敦厚。響正格高。定軌于開天,大歷者。世鮮其人。識者猶有所憾云。往在弘,正間。忘軒李胄之始學(xué)唐詩。沈著奇麗。而沖庵金文簡公繼起為韋錢之音。二公足稱一班。而惜也年命恨之。逮在隆,萬間。思庵相知尊盛李。所詠頗清邵。??m不足。而鼓舞攸賴。晚得崔,白。遂張大楚。所謂夥涉之啟劉,項者非耶。同時有蓀谷翁者。初學(xué)杜,蘇于湖陰。其吟諷者既鴻縝純熟矣。及交崔,白。悟而汗下。盡棄其所學(xué)而學(xué)焉。其詩本源供奉。而出入乎右丞,隨州。氣溫趣逸。芒麗語澹。其艷也若南威,西子袨服而明妝。其和也若春陽之被百卉。其清也若霜流之洗巨壑。其響亮也若九霄笙鶴彷像乎五云之表。引之霞綺風(fēng)淪。鋪之璧坐璣馳。鏗而厲之。則瑟悲而球戛。抑而按之。則驥頓龍蟄。徐行其所無事。則平波滔滔然千里朝宗。而泰山之云。觸石為白衣蒼狗。置在開天,大歷間。瑕不廁王,岑之列。而較諸國朝諸名家。其亦瞠乎退三舍矣。翁地微。人多不貴重之。所著述累千篇。皆散失無存。不佞少日以仲兄命。問詩于翁。賴識涂向。及其死也。惜其遺文泯沒不傳。為裒平日所臆記者。詩二百馀首。謀欲災(zāi)木。又從洪上舍有炯許。續(xù)得百三十馀首。令李君再榮合而匯數(shù)。類之為六卷云。夫翁之詩。度越國家諸名家。豈待鄙文為不朽哉。雖然。掇拾遺詩。期以傳千載者。不佞心也。其可避污佛首之誚乎。至于上下數(shù)百年。評騭諸老。以及乎翁者。極知僭越而駴一時之人。要之久則論定也。夫豈無一人知言哉。遂書此弁之。翁姓李。名達(dá)。字益之。雙梅堂之庶裔孫。蓀谷其自號也。
萬歷戊午季春。
陽川許端甫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