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25,分502頁顯示
上一頁 380 381 382 383 384 386 387 388 389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李如楨李成名(字 寰如、寰知 號 心白 )李敏求(字 子時 號 東州、觀海 )李景賢李柱明(字 公贊 號 象山 )李楫(字 皇舟 )李橒(字 長孺 號 茂嶼 忠毅 )李獻明(字 思皇 )李若訥(字 季重 號 渤海 )李逢申( 見素 字 延之、行初 號 若鶴 )李長德李一鵬(字 鵬沖 )李可灼(別稱 仙方 )李應選(字 進卿 )李時明(字 晦叔 號 石溪、首山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遼東鐵嶺衛(wèi)人。李成梁第三子,李如柏弟。以父蔭為指揮使,屢加至右都督,列環(huán)衛(wèi)者四十年。雖為將門子弟,卻不知兵。萬歷四十七年,以李氏世鎮(zhèn)遼東,邊人畏服之故,為遼東總兵官,屯沈陽。清兵攻鐵嶺,如楨擁兵不敢救。為言官彈劾,免死充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山西太原衛(wèi)人,字寰如。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吏科給事中,疏陳銓政失平,語侵尚書趙煥。又請釋放累臣滿朝薦,謂否則宦官愈橫。時黨人日攻東林,乃移疾歸。天啟間為南贛巡撫,魏忠賢除其名。崇禎初拜戶部侍郎,專理邊餉。京師戒嚴,改兵部。帝召對平臺,區(qū)劃兵事甚悉。數(shù)月而罷,旋卒。
維基李成名(?—1629年),字寰知,號心白,山西太原前衛(wèi)(今屬山西省太原市)人。萬歷甲辰進士,官至兵部侍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三十七年己酉典試云南。擢吏科給事中。黨人日攻東林,成名移疾歸。家居五年,起為山東副使。天啟初年,遷湖廣參政,入為太仆寺少卿。天啟四年(1624年)春,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魏忠賢因其為趙南星所用,僅八月即除名。崇禎改元,召拜戶部右侍郎,不久以左侍郎專理邊餉。后金軍入塞襲擾,京師戒嚴,李成名改任兵部左侍郎。數(shù)月罷官,卒于家。《明史》有傳。著有《半畝園》《日涉園》詩集。
人物簡介
維基李景賢,陜西漢中府南鄭縣民籍洋縣人。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陜西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聯(lián)捷己未科進士,授河南西華縣知縣,擢主事,崇禎二年二月考察,以素行不謹,冠帶閑住。
人物簡介
維基李柱明(16世紀—17世紀),字公贊,號象山,云南臨安府阿迷州人。李柱明有節(jié)操名聲,萬歷四十年(1612年)中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成進士,獲授南京戶部主事,轉為北京戶部云南司主事,管北新倉,負責京倉度支領取。五年因指使倉役梁逢恩盜賣倉糧,被東廠緝獲,下詔獄,判死刑,后遇赦僑寓江南金陵升西門左。普名聲賄賂魏忠賢受官,因他拒絕給印而罷官,對方憤而燒毀他的家;此后他赤身僑寓南京灌畦西門外,淡泊地粗食草居。山東左布政孫肇興是他的同年朋友,前來探望他時被冷落,李柱明說:「你在找李柱明吧,我不是?!共辉俪鍪?。
人物簡介
維基李楫(?—?年),字皇舟,山東青州府樂安縣人。少負異姿,萬歷四十七年己未科進士。授刑部主事,晉郎中。襄城伯誣加人蜚禍,公力出之。時楊、左諸賢下獄死,公往哭,珰邏者抵公,幾不測。會王恭廠災免,出知荊州府。屬惠藩之國,中涓尉橫甚,憚公斂跡。罷長楊、遠安諸稅,停監(jiān)兌例,以勞歿于官,所著有《河洛解》。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五字長孺,號茂嶼,先曾大父太保公有孫七人,公為長,先儀部公最少。公少負奇質,有威重,讀書數(shù)行下。七歲時,自其所居室過聽事,出就書舍,每日進止,不失一步。門中有長者目識之,嘆曰:此兒酷似聞,莊簡未可量也。中進士,以行人授監(jiān)察御史。在臺守直節(jié),無所附麗。同里某公初罷相,亢章論之,竟以忤時出為廣東治鹽僉事。時粵中鹽法大壞,公至,慨然曰:朝廷名此官,非立法,鹽終不理。然法惟在均在覈,因博訪前后,大釐剔諸宿弊,去吏之奸及豪大猾為蠹者。法初嚴而適得其平,凡歲增額至三萬,遂得捐商家積負,汰其浮贖,復請免屬郡他苛稅,以所羨三千三百充之,商與民并大蘇。因條所行,著為鹽政考。自后監(jiān)司雖才,必善守其法,小變通之,此書遂為畫一。改山東海右參議,值登萊大水,公晨夕籌策,命有司停征止訟獄,招集流亡,盡捐郡縣輸贖三千,以轉粟濟民,民藉不死。遷副使督學陜西,在濟南李攀龍、京山李維禎后,一時文衡稱關中三李。適山東復大祲,以士民之請,再徙守濟南。參政公采酌荒政,以次畢舉,凡守令所不能行,公俱身任之。大中丞直指所久不決,公立遣之,撰有公宣記事,即擢本省按察使。蓋公在監(jiān)司,起僉事為外臺長,其舉卓異俱第一。萬歷四十七年,遂以僉都御史巡撫貴州。黔既無額餉,歲饑,數(shù)用兵衛(wèi)所至十年無俸,戍卒三四年無糧,會征調土兵,苗仲?□交煽動為亂,土司陰與相結,更挾以自重,其患巳成,公再瀝血請餉,為預防計,而當事忌公威名,遠臣號呼,漠置不理。公因六疏力請疾,得許。方候代,忽永寧宣撫奢寅反,重慶報至,貴陽震動。公念封疆受寄,義不敢辭,遂復出視事。而黔所屬水西安氏與奢賊世姻,本同謀,其同知安邦彥最狡難制。水西去貴陽僅七日,公雖日發(fā)兵守湄甕,戰(zhàn)老君關,復遵義郡縣,聲言推藺賊沖,而所憂惟在肘腋,圖厚為之備。然貴陽奇正,兵止三千,糧匱,守無具。公乃佯許邦彥使討藺,先給少餉,冀稍緩其謀。而急從滇中借餉二萬、募鎮(zhèn)筸兵三千、義勇一千、合奇正兵得七千、市硝磺一萬七千斤、鉛鐵萬斤、聚米一萬七千石。俱畢集,得恃有備。而奢賊詭傳巳破成都,邦彥遂反,僭稱羅甸王。合苗仲龍、蔡兵數(shù)十萬,直趨貴陽。初水藺合謀,奢寅欲取成都作家,安邦彥欲取貴州作家,因結烏蒙烏撒,從沾益取云南作家。事成,蜀兵下荊襄滇黔,合兵出偏沅,遂窺江南,其謀不小。公諜知其詳,謂我惟堅守貴陽,斯其勢足控制滇蜀,此國家所開一線官道,系西南安危甚重。公乃登陴灑血,與吏士共申大義,分諸營列城八里。部署甫定,賊步騎奄至,公身當賊沖,賊望公旗鼓所在,盡銳攻之。公命將士御賊,奮氣百倍。賊據(jù)西城外石坡,其高踰月樓數(shù)尺,賊自上投,矢石如雨,城幾陷。公急命集大銃,夾強弩擊之,火燄中見人尸,若群鴉攫摶,從空中飛墜,數(shù)百賊俱下坡走。復造廂樓,高三丈,中可伏數(shù)十人,外復布枋革,用婦人雞狗作厭勝?;疰棽荒苋?,下推轆轤臨城,城中哭聲震天地。公命烹一彘,雜以斗米飯,投城外,作遙飼雞犬狀,再取虎豹皮張城樓,以祓不祥。銃石遂中賊廂,殺數(shù)人,賊尚堅持不動。公乘黑縋健兒三人,持火藥油草從廂下燒之,廂立燼,賊俱驚,墜死者半。又編竹籠數(shù)萬,中盛土為臺,乘城出埤堄一丈。公立撤大寺鐘樓,建城上。賊翹望氣奪,盡棄籠去。公曰:玀,賊謂我徒能塞門自守耳。非出兵大殺賊,賊不畏我。乃突發(fā)壘土開門,使銳卒驟前砍賊。賊驚敗,斬首甚多。自后每戰(zhàn)賊必敗,其氣大沮。安賊更定謀,謂惟四面重圍,絕其餉道,可坐困貴陽,遂不復苦攻。會都督張彥方、都司黃運清率兵來援,與賊戰(zhàn)于龍里,兵敗。賊知援兵怯,而城中食易盡,乃陽追二將,尾其后,縱使入城。次日,笑謂城上人曰:吾放二將來,食盡汝米,旦夕俱作餓尸,尚能出戰(zhàn)耶?時二將兵八千,冒稱一萬四千,日支米一百四十石,至改月,尚不決一戰(zhàn)。公謂監(jiān)軍劉錫玄曰:中賊計矣!古人去兵去食,正在此時。乃使將率兵九千出各硐就食。城中尚留主客兵六千。初人給米一升,漸減為五合,至一合,遂啖死人肉。未幾,遂烹活人。初米值漸騰至五百錢一升,以至二萬錢一升;馬肉值二千五百錢一斤,舊鞍甲,靴帶皮煮爛一千六百錢一斤。公力既竭,豫以刀繯授家人,使各自為計。公身扶疾登敵樓,城上惟輪疲卒數(shù)十人枕甲臥。然賊每窺城梯而上,公奮臂一呼,吏士俱強起砍賊,賊跳??自死者無算,城終得全。自二月七日被圍,至十二月七日,新?lián)彳娡跞坡试D戰(zhàn)至城下,賊潰毒,圍始解。亢守三百日,大小凡七十馀戰(zhàn),殺賊萬人,得賊仗數(shù)千,陣亡兵七百馀,俱餓死。城中人十萬,僅存男女小弱二百馀人,遺民感公忠義,相率就刀俎,竟無一人叛者。朝廷獎守黔諸臣,進公兵部右侍郎,公仍稱疾歸里。是時逆珰魏忠賢方擅命,慕公望重,數(shù)遣人致意,使公重上一疏自敘,即召公戎政尚書,盡屬兵柄。公由是益謝病,口不及黔事。崇禎改元三年,上召對廷臣,給事某以宿憾奏公嘗受安氏金盆,致生釁,幾陷公罪。御史毛羽健出與辨甚力,且謂貴陽功苦,實過睢陽公。事遂大白,再加一級賜金。后數(shù)年,公竟病卒于家,年七十二。公擅風儀,體長疏,眉目如畫,望若天神。性廉介,持操甚厲。自起家,身與廝養(yǎng)同糲食齏一盂。在官,凡屬吏庭見,使一小史侍立,取視所持謁具出身即置席上。若中列所饋輒手謁。俟其白事畢,復使持出。蓋公歷官至開府,不受人一物。亦未嘗知其所饋何物也。既出貴陽圍城。名震天下。然終老泉石不復用。即誣口所云安氏金盆,本有受之者,公亦不斥其人自辯。論者謂公初陳徙薪之策,既不信于朝廷;終有爛額之勞,復受謗于門戶。子公伏波,結憤千載。及公歿未久,兩京繼陷,行朝始追錄,公以風厲天下。乃下詔曰:李先生橒貴陽之守,可方古烈,足愧今人。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忠毅。官其一子文緝大理寺副使,兼中書舍人。公下筆老健,生平經(jīng)濟得盡發(fā)于文章。撫黔疏草,人以比陸忠宣。嘗使客作書,略為裁定數(shù)字,輒煥然意出。它詩文集并行世。
維基李橒,字長孺,浙江鄞縣人。萬歷辛丑進士。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擢監(jiān)察御史。按例轉任廣東鹽法僉事,歷官山東右參議、陜西提學副使、山東參政、按察使。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擢升右都僉御史,巡撫貴州。當時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反明,攻陷重慶。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七日,貴州水西(轄鴨池河以西地區(qū))彝族土同知安邦彥知奢崇明起兵反明,亦乘機叛明,史稱“奢安之亂”。李枟知貴州必有戰(zhàn)禍,多次上疏,請求增兵益餉。當時遼東事急,朝廷對此置之不理。接著李枟被朝臣攻擊,于是六次上疏乞休。朝廷決定以王三善出任貴州巡撫,命李枟在王三善未到任前繼續(xù)留任。此時奢崇明已陷遵義,貴陽大震。安邦彥率十萬大軍進圍貴陽,李橒和巡按御史史永安等堅守,“時城中兵不滿三千,橒募兵四千,儲米二萬石,至戰(zhàn)守具?!辟F陽以西數(shù)千里,盡為安邦彥所據(jù)。至天啟二年十一月,貴陽被圍逾三百日,城中糧盡,人相食,朝廷嚴命王三善進兵以解貴陽之危。至十二月七日,王三善部抵貴陽城下,其圍遂解。最初貴陽城內有男女數(shù)萬人,餓死殆盡,至解危之日,僅余二百人。李橒得以辭兵事,解官而去。熹宗同意都御史鄒元標之建言,升李橒為兵部右侍郎。御史蔣允儀稱土司安位襲職時,李橒曾索其金盆,以致開啟邊釁,經(jīng)貴州巡按侯恂覈調查,證明無此事。但李橒未得重用,只好還鄉(xiāng)。崇禎元年,給事中許譽卿再以向土司安位“索取金盆”事質疑李橒,只有御史毛羽健為李橒辯護,給事中佘昌祚認為羽健有意曲庇。崇禎帝下令川貴總督朱燮元等再調查,證明無此事。崇禎九年冬,又敘守城之功,李橒得到一些賞賜。久居鄉(xiāng)里,卒年不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29
【介紹】:
明山東壽光人,字思皇。崇禎元年進士,任保定推官。次年十一月,清兵至遵化,適察核官庫駐遵化城中,或謂此邑非君所轄,去無罪。獻明答云:“莫非王臣,安敢見危避難?!闭埵貣|門。城破被害。
維基李獻明(?—1629年),字思皇,山東壽光縣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進士。授保定府推官。次年十一月,清兵入關襲擾,兵臨遵化。巡撫王元雅與推官何天球、遵化知縣徐澤及先任知縣武起潛等憑城拒守。獻明正察核官庫,暫駐城中。有人勸其離開,認為此非其管轄之地,故無守土之責。獻明正色道:「莫非王土,安敢見危避難。」自請助守東門,城破身死。贈光祿寺少卿,蔭一子?!?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李若訥,字季重,號渤海,山東臨邑人,晚明政治人物、詩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進士,擔任夏邑縣知縣、調內鄉(xiāng)縣、當涂縣知縣、升戶部郎中。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升任太平府知府,累官湖廣按察司副使。天啟五年(1625年),擔任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崇禎元年考察免官,二年起為浙江參議,三年升任湖廣副使。崇禎五年(1632年),任四川按察司副使。
人物簡介
維基李逢申(16世紀—1644年),原名李見素,字延之,一字行初,號若鶴,宣德元年丙午舉人、長史李伯玙五世孫,直隸松江府上??h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成進士,授浙江慈溪縣知縣,失閹黨意,降為縣丞。丁母憂,服闋補上林苑監(jiān)丞,遷工部主事,甫三月封事九上,劾兵部尚書梁廷棟誤國不報。會軍興,驗試火器,廷棟中以危法,論戍澉浦。長子李雯走京師訟冤,章上報罷。雯九歲弟又伏闕上書,事得白,召為刑部山東司主事,轉工部都水司郎中,五上疏論時政。時流寇已據(jù)秦晉,逢申疏請出空名告身與廷臣,分募三輔豪杰衛(wèi)京師,不從。甲申三月,賊陷京師,被執(zhí)不屈,身受五毒,自經(jīng)死。子李雯時從父在京城邸舍,已不食四五日,聞父難,絮血行乞,僅得棺,朝夕哭奠,又餓且病,氣息奄然,守父骨不復動。清軍入北京城,內院諸大學士憐雯孝,又奇其才,薦授內翰林、弘文院撰文、中書舍人,丙戌得請干朝以父喪歸葬,事竣,還朝卒。雯以文章名世,即海內所稱「云間李舒章」也。
人物簡介
維基李長德,四川重慶府合州銅梁縣人,同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三甲進士,授黃州府推官,歷官江西撫州府推官、禮部儀制司郎中,官至長沙府知府。兄同榜第二甲進士、工部尚書李養(yǎng)德。
人物簡介
維基李一鵬,字鵬沖,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隆慶進士張應辰之子。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士,授大名府推官,多異政,臺使者廉其明決,考績最,擢四川道御史。首劾巡撫王沆開邊引寇狀,稱旨。奉差長蘆巡鹽,清陋規(guī),減羨銀,加服俸一級。再按云南,普寇出沒不常,一鵬筑師宗、淮摩等城八座,將竣,會土苗倡亂,廷議出師急剿,一鵬持不可,單騎安撫,眾曰:是向劾王沆者,真御史也,敢不受撫。嗣寧謐,升太仆寺卿,再轉大理寺卿。兄子李夢本,康熙甲子舉人,署錢塘學教諭,課士有方,子李鳳翔,康熙癸酉鄉(xiāng)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人。任鴻臚寺丞。泰昌元年,光宗即位后患疾,病甚。司禮監(jiān)秉筆兼御藥房太監(jiān)崔文升進瀉藥,病轉劇。可灼進紅丸,自稱仙方。光宗服兩丸后身死。被遣戍。魏忠賢專政時翻案,免戍還。
人物簡介
維基李應選(?—?年),字進卿(晉卿),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人。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由湖廣提學馬人龍所拔取。天啟五年(1625年)登乙丑科三甲第一百三十九名進士。授四川閬中縣知縣,入為戶部主事,督餉蘭州,擢升陜西靖邊兵備道,以撫邊有功,歷升陜西布政使。被推為江西巡撫,未赴任,卒于藩署。明末大亂,不能護送棺柩回鄉(xiāng),直到十年后方才歸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