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25,分502頁顯示
上一頁 381 382 383 384 385 387 388 389 390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李景義(字 子方 號 晚沙 )李維翰李一獻(xiàn)(字 季可 號 儼思 )李一鰲(字 虹西 )李俸李兆(字 為之 號 見可 )李鳳鳴(字 罔甫 號 閬瀛 )李應(yīng)明(號 文符 )李廷龍(字 勷臣 號 瞻韋 )李建勛(字 建之 號 燕銘 )李得中李清(字 心水 號 映碧、天一居士 )李燦(字 斗明 )李確(字 潛初、因仲、潛夫 天植、確 號 龍湫山人 世稱 蜃園先生 )李芬(字 穎玉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河南睢州人。萬歷四十四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四十六年,后金兵攻撫順,維翰促總兵張承蔭赴援。承蔭兵敗死,維翰被逮治,天啟初論死。
人物簡介
維基李一獻(xiàn),字季可,號儼思,南直隸太平府繁昌縣人。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jìn)士。初任行人司行人,崇禎三年任順天府鄉(xiāng)試同考官,四年考選,擢刑部浙江司主事,歷刑部員外郎,仕至浙江金華府知府,致仕歸,卒年七十余。著有《燦花齋草》。
人物簡介
維基李一鰲(1583年12月29日—17世紀(jì)),字虹西,陜西漢中府南鄭縣人。李一鰲早年出身府學(xué)生,喪母時有孝順名聲,以《書經(jīng)》中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陜西鄉(xiāng)試舉人第二十九名,三十八年(1610年)會試中式第二百九十六名,成第三甲第二百零四名進(jìn)士,獲授大名知縣,侍奉父親篤孝,父親去世后扶柩回鄉(xiāng),每過一次關(guān)一定說:「兒在,父勿憂?!够丶液笕找箲Q哭,下葬時親自抬喪車。之后李一鰲在天啟五年(1625年)自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升任山西岢嵐兵備道副使,不久調(diào)為四川上川南道副使,七年(1627年)加布政使司右參政,任內(nèi)嚴(yán)毅而禮賢下士;到崇禎元年(1628年)升四川按察使,五年(1632年)降山東東昌道右參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山西聞喜人。萬歷四十三年進(jìn)士。歷刑部郎中。張差梃擊之事,語涉逆謀,同官相顧不敢錄,俸力爭,乃得入獄詞。遂為鄭氏黨所惡,遷鳳翔知府,以京察奪官。天啟初贈光祿少卿。
人物簡介
維基李兆(1591年—1647年),字為之,號見可,四川順慶府西充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李兆生于萬歷十九年辛卯三月十日,天啟元年(1621年)中式舉人,和兄長李完一同在次年(1622年)成進(jìn)士,獲授林縣知縣,調(diào)往安陽;之后歷任稽勛主事、文選郎中,因忤逆周延儒轉(zhuǎn)官光祿寺少卿,崇禎十五年出典山西鄉(xiāng)試,進(jìn)右通政。他在任內(nèi)刻苦警戒自己,在朝議收民田稅時力陳此事不便民眾,使朝廷中止計劃。后來周延儒失勢,陳演當(dāng)政,李兆上書得罪陳演而被任命出撫陜西,遂陷其死地,遂乞骸骨。乃更升戶部右侍郎,下俞旨給假歸鄉(xiāng)。遂買舟南行,明年甲申春道次沅州,聞崇禎殉社稷,慟哭嘔血數(shù)升,遂病重。同年夏,張獻(xiàn)忠陷蜀,四川道路斷絕,李兆行至云南思南府,派人潛回四川查訪消息,得知其家與兄李完一家盡被屠殺,只有次子李映庚九歲與一女婢逃脫,被查訪者帶回思南,李兆聞訊悲憤不已。隆武帝繼位后再次以原官起用他,和張夬共同監(jiān)督錢法。福京失守,他在思南酉陽龔灘隱居,與楊世祿遙遙唱和,南明滅亡后憂憤而死。臨終之際賦詩四首,有“數(shù)莖短發(fā)留殘頂,一片荒碑勒本朝”之句,呼子映庚曰:爾父負(fù)國恩,無以見先皇帝,即死勿厚斂我,青衣免冠,俾得待罪地下,勿違吾言。乃瞑目,得年五十七。
人物簡介
維基李鳳鳴,字罔甫,號閬瀛,福建安溪縣人,天啟乙丑進(jìn)士。李鳳鳴年幼聰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授乙丑科殿試進(jìn)士三甲第三十八名。最初擔(dān)任松陵知縣,后升任戶部主事,掌管倉漕,后因星變言事得罪下獄,之后釋放。
人物簡介
維基李應(yīng)明,號文符,直隸順天府遵化縣軍籍河間府任丘縣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jìn)士,吏部觀政,未任官。
人物簡介
維基李廷龍,字勷臣,號瞻韋,廣東廣州府順德縣龍頭堡人。少穎悟,好博覽,年十八為諸生,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廣東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jìn)士,宰寧都,邑地瘠俗囂,漓素稱難治,甫及期,政平訟息。時朝廷土木大興,國用日蹙,部催解甚急,廷龍捐墊清羨馀,不以科民,復(fù)值流寇逼近,人心洶洶,廷龍陳方略,備芻糧,身先士卒,矢以忠誠,賊諜知不敢犯。尤加意作人,倡明理學(xué),修學(xué)置田贍貧士,甲子分考江西,得名宿雷谷、趙光祚等,人服其藻鑒。秩滿,召南吏部主事,尋改北,歷司稽勛、驗封、考功,轉(zhuǎn)文選員外,晉郎中。每當(dāng)考核,公慎自持,無敢干以私者,疏陳銓選時弊數(shù)十事,皆切中,帝嘉納之。崇禎四年辛未(1631年)冬,召對內(nèi)殿,眷注甚隆,隨奉諭獎,有“力定如山,心清似水”語,以父耄請侍養(yǎng)歸,官囊蕭索,僦居羊城,監(jiān)司以下罕見其面。年五十有六卒,祀鄉(xiāng)賢。撰有《毛詩翻疑》、《網(wǎng)鑒翻疑》、《可亭集》。故宅在赤花龜岡下泰寧坊。在龍頭堡有一座為李廷龍父子立的“奕世銓曹”坊。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八六李建勛,字建之,號燕銘。東莞人。明熹宗天啟元年(一六二一)武舉人。事見清羅嘉蓉《寶安詩正續(xù)集》卷一。
人物簡介
維基李得中,河南南陽府內(nèi)鄉(xiāng)縣人。進(jìn)士出身。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jìn)士,初授陜西咸寧縣知縣,移任廣德州知州。入為兵部主事,晉郎中,出為四川順慶府知府。泰昌元年(1620年),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天啟中,歷任陜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陜西右布政使、山東左布政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91—1673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興化人,字心水,號映碧,晚號天一居士。明崇禎四年進(jìn)士,授寧波府推官,累遷大理寺左寺丞。入清歸隱。晚著書自娛,尤潛心史學(xué)。有《南渡錄》、《三垣筆記》等。
維基李清(1602年—1683年),字心水,號映碧,直隸揚(yáng)州府興化縣(今屬江蘇省泰州)人。明末政治人物。李春芳之五世孫,李思誠之孫。父李長祺早亡,由伯父李長敷養(yǎng)成。天啟元年(1621年)中式辛酉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崇禎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會試副榜,崇禎四年(1631年)成辛未科進(jìn)士 ,都察院觀政,授寧波府推官,六年任福建鄉(xiāng)試同考官,七年舉卓異,八年拔貢同考,九年浙江本省同考,十一年考選,授官刑科給事中,十二年巡視十庫,以忤旨降為浙江布政司照磨。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前夕,奉旨出封淮府。后任弘光帝工科都給事中,遷大理寺左寺丞。不久受命祀南鎮(zhèn),剛到杭州橋山,弘光朝滅亡,“踽涼孤蹤,飄泊江之南北”。明亡,隱居棗園,杜門不出凡三十八年,以著述為樂。
人物簡介
維基李燦,字斗明,陜西韓城縣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jìn)士,授兵部主事,升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歷汝寧知府。時流賊猖獗,燦守備甚嚴(yán),卒不敢近。土寇占居四野,計圖刈收二麥,以困城中。燦傳檄招撫,許封以官,寇渠殷守祖五十馀人入城邀賞,先以花紅賺入城隍廟,以三力士俘一賊,盡殺之,收種無恙,士民得生。調(diào)平陽府,捐貲修城,不煩州縣,人尤稱之。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三李確,字潛初,原名天植,字因仲,平湖人。明崇禎癸酉舉人。有《蜃園詩集》。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591—1672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平湖人,字因仲,后改名確,字潛夫,自號龍湫山人,學(xué)者稱蜃園先生。明崇禎舉人,無意仕進(jìn)。明亡,賣文織筐度日,貧餓而死。有《蜃園集》、《乍浦九山志》等。
槜李詩系·卷二十一天植,字因仲,居平湖之乍浦。崇禎發(fā)酉舉人,后改名確,字潛夫。遁跡龍湫山,稱龍湫山人。數(shù)十年不入城市。一子早喪,家奇貧,門無三尺童,廚無爨婢,惟白頭婦相對閒績棕鞋。秋冬際,俟天目僧至,償其值易去。又劈竹為器,鬻于人,往來海涯九峰,頹然窮老。后復(fù)耳聾,與人相接無一言,久或相視而泣。長吏、守帥聞其名,訪之,踰垣避去。山中糧絕,或給以酒米,非其人,雖饑勿受也。作詩不規(guī)規(guī)于摹擬,情思宛轉(zhuǎn),多出蹊徑之外。又和梅花百詠,多以自況,尤為清真雋逸,得元、白之致。有蜃園諸刻。
人物簡介
維基李芬,字穎玉,江西撫州府臨川縣民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jìn)士,天啟六年三月,升禮部員外郎李芬為廣東布政使司右參議。官至按察司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