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25,分502頁顯示
上一頁 390 391 392 393 394 396 397 398 399 下一頁
其它辭典
李含乙(字 生東 號 青藜 )李如璨(字 用章、衡嶠 )李嵩(字 影石 號 景峰 )李希沆(字 鼎武 )李廷立(字 亭立 號 華海、蓉懷、了了此生、西河矇叟 靖愨先生 )李開芳(號 慎庵 )李待問(字 存我 )李春蓁(號 郁林 )李毓新(字 云岑 )李之沆李公柱(名 松 字 子喬 公柱 )李發(fā)元(字 元毓 號 潞陽 )李可從(字 信吾 )李在公(字 未盡 號 我知 )李天經(字 長德 )
人物簡介
維基李含乙(?—1645年6月16日),字生東,號青藜,四川順慶府渠縣人,明朝、南明政治和軍事人物。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甲戌科進士,歷任高郵知州、主客司主事、儀制司員外郎、主客郎中。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攻入四川,李含乙剛巧因雙親逝世在家鄉(xiāng)丁憂里居,和弟弟李儲乙,舉人曹司冀及陳經一將鄒一軻、何曉、周遵、柴拱極、田有立、陳映星、王加詔、胡鼎舜、聶順明、王興明、毛丹詔、何杞、劉榮、郭榮泰、王奇才、瞿登仕等人招募數千人包圍廣安。張獻忠部下馬元利來爭奪,因此力戰(zhàn),與妾王氏共同被擒;馬元利以禮相待,誘降不成,用刀劍脅逼也不從,將其關押。義民劫走李含乙自成一軍,與王應熊會合,兵威大振。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十六日,李含乙因深入敵陣被抓,大罵遭刺數十刀而死,七個兒子及親友三十多人被殺。南明朝廷獲悉此事,追贈兵部右侍郎。
人物簡介
維基李如璨(?—1645年),又作李汝燦,字用章、衡嶠,江西南昌府南昌縣葛溪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李如璨是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授湖廣蘄水知縣,轉任刑科給事中。崇禎十年(1638年)閏正月,因為朝廷渴求直言,他上陳回天四要,談論財用政要弊病,大意指:「國家祖制原本是好的。但自從不用軍而設兵,人民開始不得安身;自從屯軍不耕而收餉,農夫開始不得維生。有兵不練習,士兵增加而餉糧減少;有餉不核查,餉糧多而多假冒士兵。近來核實使四出查核,而屢聞他們聚斂餉糧,冒名占有者沒有又減少,可謂有才能嗎!魏呈潤、詹爾選、李化龍、劉宗周都是一上表問題就遭罷黜,今天皇上下詔求直言,若能倘赦免他們,收為左右,那樣直言可以不求而至。輔成君道,尤其在于大臣,今天大臣瞻前顧后,結黨營私,又怎能怪經常發(fā)現盜賊啊。」崇禎帝怒,將李如璨入獄及削籍。黃道周營救未果。弘光帝繼位,起用李如璨繼續(xù)擔任刑科給事中,清軍破南京,他身著喪服,傷心哀號,作祈死文以祈死,不久去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真定府棗強人,字影石,號景峰。天啟二年進士。任山西翼城知縣,蠲減繁苛。五年考滿,擢御史,直聲震中外。官至布政使。有《按晉疏草》、《白雪堂集》。
維基李嵩(?—17世紀),字影石,號景峰,直隸真定府冀州棗強縣人。厚重嚴毅,潛修寡交。天啟二年(1622年)中壬戌科進士,初授山西翼城縣知縣,銳然有為,興教化,育人才,蠲減繁苛。五年考滿,崇禎元年(1628年)擢云南道御史,直聲震中外。五年,改任浙江道御史,巡按山西,兩按秦晉,即繪圖以進。寬其徭役,且蘇驛遞之困。八年升湖廣按察司僉事,十二年加升參政,不久回籍。十五年起升太仆寺少卿,十六年被革職。明亡仕清,復以例轉湖南監(jiān)軍,會臨藍彬桂永道諸處猺寇猖獗,躬擐甲胄臨戎,密書姓字于衿,以自期必死,卒渠魁授首,竟息三百年烈焰。偏沅題請建坊衡州暨耒陽等邑,肖像祀之。順治二年(1645年)升山東督糧道左參政,本年升湖廣右布政使,順治三年被革職。生平當大事,剛果不撓,挺然負荷,有《按晉疏草》、《歷楚平寇紀事》、《白雪堂詩集》、《千秋輿誦錄》行世。
人物簡介
維基李希沆(?—1645年),字鼎武,陜西慶陽府安化縣業(yè)樂人,明朝、南明軍事人物。李希沆是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獲授蘭陽縣知縣,調黃岡知縣。張獻忠勢力日熾,他在城內設立守備,單人匹馬出戰(zhàn),多次戰(zhàn)勝,令張獻忠驚嘆黃岡城和他是「鐵城鐵人」;遷任給事中。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兵入塞,李希沆上疏言:「圣明御極以來,清兵三犯,己巳之罪未正,致有丙子;丙子未正,致有今日?!拐f話暗指楊嗣昌有罪,因此被貶秩。后來朝廷讓他擔任僉都御史巡撫山水,調往天津,為宋祖法效命,但未到達北京已經失陷,與黎玉田投降清朝。很快他逃走到南京,擢官兵部添注左侍郎。張國維告假,李希沆代理京營軍政。南京淪亡,他追隨弘光帝至建興,得知清廷在訪求他,于是上吊自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05—?
【介紹】:
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字亭立,號華海,又號蓉懷。明貢生。入清隱居不仕,自名離山子,又自號了了此生。晚年目盲,因號西河矇叟??滴蹙拍辏「?,請友人預作墓志銘。工詩古文,有遺文若干卷。私謚靖愨先生。
人物簡介
維基李開芳,榜名李朝芳,號慎庵,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人。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刑部觀政,授歙縣知縣,擢兵部武庫司主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645
【介紹】:
明松江華亭人,字存我。崇禎末進士,授中書舍人。工文章,兼精書法。清兵陷南京,列城望風下。兵臨松江,與沈猶龍等募壯士死守。城東門破,被殺。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存我,松江華亭人。崇禎癸未進士。
維基李待問(?—1645年),字存我。明代書法家、政治人物。松江府華亭縣人。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登癸未科進士,授中書舍人。精書法,有石刻九歌,行書可與董其昌媲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破南京,兵臨松江,李待問守東門,為清軍所俘,不屈而死。
人物簡介
維基李春蓁(?年—1644年),號郁林,直隸永年縣人。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都察院觀政,授武昌府推官,六年任本省同考官,八年大計,以政績卓異,十年行取入京,十一年欽授湖廣道御史,本年巡青,又巡按湖廣,十二年巡視節(jié)慎庫、西城、巡按山東,十三年回籍。崇禎十七年甲申之變時,李自成軍欲將他帶走,遂自縊而死。
人物簡介
維基李毓新(?—1645年),字云岑,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李毓新是崇禎十年(1637年)的進士,授廣東潮州府推官,審理案件明確公正;他代理四任官職,兼監(jiān)察三府,釋放囚犯數千人。當地鹽稅有盈馀,他就革除不說出;饑荒期間富家人阻止平民買米,他用匿米法嚴懲。山寇作亂,沈猶龍傳檄命李毓新監(jiān)察統(tǒng)理,條列剿寇十二種策略,請駐守豐順定為重鎮(zhèn);署理肇慶知府時楚地盜寇攻陷開建,使得西江震動,他調閩兵收復,會合西粵兵五路剿匪,不用一個月就平定。惠王朱常潤的護衛(wèi)不收斂,居民因此罷市,肇慶兵和惠藩兵爭斗,李毓新親自前往調動,迎惠王入城,于是肇慶安定。福建盜匪姜世英入侵黃岡,攻饒平、大埔,包圍潮州府,他監(jiān)督參將趙千駟到達惠來;姜世英逃遁,他就移師揭陽擒拿世英,為第一等功勞,可是行取時北京失陷。弘光帝繼位,李毓新數次請求勤王,不獲允許;改任兵科給事中,管理職方主事,多次上書議論政事,忤逆馬士英。左夢庚舉兵東下,馬士英調江北兵,他與喬可聘、姚思孝、吳適、王之晉堅持守河北、淮南,士英怒而貶李毓新為巡江御史,但實際無兵可調。南京失守后他回鄉(xiāng),為嘉興守城監(jiān)軍,事敗后隱居白苧鄉(xiāng),被亂兵殺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山西武鄉(xiāng)人。其父善醫(yī),崇禎末,農民軍至境,扶父避匿,道為所執(zhí)。欲其診視,不肯。欲殺之,之沆請以身代,亦不許,遂與父同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浙江嘉善人,初名松,字子喬。崇禎十三年進士。為歙縣知縣。有《學脈正編》。
槜李詩系·卷二十二松,字子喬,后更名公柱,奇玉子。崇禎庚辰進士,知歙縣事,罷歸,遂不復仕。有《澹齋草》。
維基李公柱,原名李松,字子喬,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禮部觀政,本年授歙縣知縣。
人物簡介
維基李發(fā)元,字元毓,號潞陽,直隸保定府高陽縣(今河北省高陽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登甲戌科進士,刑部觀政,八年丁憂,十一年(1638年)補授寧波府推官。明亡后歸附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改廣西道試監(jiān)察御史,次年改兩淮巡鹽御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陜西盩厔人,字信吾。李順父。從軍為材官。崇禎間,隨督師汪喬年于河南襄城鎮(zhèn)壓農民軍,戰(zhàn)敗死。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李在公,字未盡,號我知,桐城人,明崇禎貢生,順康間隱居,著《鬘嶺山人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真定府趙州人,字長德。崇禎中為光祿寺卿,與徐光啟、李之藻及耶穌會傳教士龍華民、鄧玉函、羅雅望、湯若望等修新法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