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南劍州沙縣人,字養(yǎng)蒙?;兆谡投赀M(jìn)士。為高郵軍司理。汴京陷,張邦昌以偽赦至,高郵守欲拜之,薦可極力反對,取赦擲之而出。高宗即位,知樂平縣,與守不協(xié)罷。李綱制江南西路,辟為屬。入監(jiān)登聞鼓院,忤秦檜,出知澧州,州稱治。移知筠州,民輸納,令自概量。除知常州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江軍新淦人,字懋德。少好學(xué),從陳瓘游,得瑾器重。李樸被謫時,建功為筑室居之。樸死,以女妻其子。李綱薦其操行堅(jiān)正,累官知衡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0—1174
【介紹】:
宋隆州仁壽人,字彬甫。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jìn)士。累遷禮部郎官。三十年使金,還奏所見,申言戰(zhàn)備。金兵入寇,受命犒師,臨危督戰(zhàn),獲采石大捷。出為川陜宣諭使,與大將吳麟共謀進(jìn)取,收復(fù)陜西數(shù)處州郡。屢反對和議,多未見納。孝宗乾道元年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旋復(fù)出為四川宣撫使。五年,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八年,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后再宣撫四川,病卒。平生出將入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所薦胡銓、周必大等,均一代名臣。謚忠肅。嘗注《唐書》、《五代史》藏于家,另有《經(jīng)筵春秋講義》及詩文等。
全宋詩虞允文(一一一○~一一七四),字彬甫,隆州仁壽(今屬四川)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jìn)士,權(quán)知渠州。秦檜死,召為秘書丞,累遷禮部郎官。三十一年,試中書舍人、兼權(quán)直學(xué)士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九○、一九二),金兵南侵,參謀江、淮軍事,大敗金兵于采石。三十二年,充川陜宣諭使。孝宗即位,知太平州。除湖北京西宣諭使,改制置使,因反對和議,改知平江府。隆興二年(一一六四),召拜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乾道元年(一一六五),遷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五年,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八年,出為四川宣撫使,進(jìn)封雍國公。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賜謚忠肅。事見《誠齋集》卷一二○《虞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三有傳。
全宋文·卷四五八三虞允文(一一一○——一一七四),字彬甫,隆州仁壽(今四川仁壽)人。初以父任入官,紹興二十四年始登進(jìn)士第,通判彭州,權(quán)知黎州、渠州。入朝,歷官秘書丞、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紹興三十一年,奉命犒軍采石,時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侵,而宋軍主將未至,允文收合散眾,勉勵將士殊死戰(zhàn),遂獲采石瓜洲之捷。次年,充川陜宣諭使。隆興中,歷知夔州、太平州,除兵部尚書、湖北京西宣撫使,改制置使,知平江府,累官端明殿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乾道初,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出任四川宣撫使。乾道五年,拜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使。八年,授特進(jìn)、左丞相兼樞密使。同年授少保、武安軍節(jié)度使、四川宣撫使,封雍國公。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五,謚忠肅。允文出入將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每以知人鑒士為己任,所薦多為一時名臣。所著有詩文十卷、《經(jīng)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等。見《宋史》卷三八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德充。高宗建炎二年進(jìn)士。知海鹽縣,歲末放獄囚歸省,囚感泣,皆如期還。歷知英州、連州,所至以清儉聞。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長民,字元叔,廣陵(今江蘇揚(yáng)州)人?;兆谛驮辏ㄒ灰灰痪牛┡e博學(xué)宏詞科。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除秘書省正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以守監(jiān)察御史出知處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五、七○)。歷知泗州、建昌軍(同上書卷一三五、一五○)。二十六年,由知郢州遷江南西路提點(diǎn)刑獄(同上書卷一七四)。事見《南宋館閣錄》卷八。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九李長民,字元叔,揚(yáng)州(治今江蘇揚(yáng)州)人,李定孫、正民弟。宣和元年應(yīng)博學(xué)宏詞科試,除宗學(xué)博士,官秘書省正字。紹興間歷知漳州、建昌軍,遷兩浙撫諭使。二十年知郢州。著有《汴都賦》一卷。見《宋會要輯稿》崇儒一之三五、選舉一二之九,《南宋館閣錄》卷八,《宋詩紀(jì)事小傳補(bǔ)正》卷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熊彥詩,字叔雅,學(xué)者稱曲肱先生,安仁(今江西馀江東北)人。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進(jìn)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三六、四九)。為國子博士。高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知瑞安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四)。四年,以趙鼎薦為守秘書丞(同上書卷八○)。五年,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同上書卷八七)。秦檜當(dāng)政,指為趙鼎客擯不用。后以諂附檜,起知永州(《揮塵錄》后錄卷一一)。
全宋文·卷四○七六熊彥詩,字叔雅,號曲肱先生,饒州安仁(今江西余江)人,熊本孫。宣和六年進(jìn)士,累官國子博士。紹興初,知瑞安縣。遷守秘書丞。五年,為秘書省著作郎,兼都督府主管機(jī)宜文字,尋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六年,為工部員外郎,尋移祠部。七年,知永州。后知鄂州,官終銀青光祿大夫。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二八之二四,《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六四、八五、八六、八七、九七、一○一、一一一,《宋詩紀(jì)事小傳補(bǔ)正》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名或作庭圭。宋建州甌寧人,字嗣忠?;兆谡臀迥赀M(jìn)士。歷武邑丞、知德興縣。高宗紹興中,召為太常寺丞,議與秦檜忤,出知泉州,移漳州。嗜讀書,每聞士大夫家有異書,無不借讀,擇其可用者抄輯成編,名《海錄碎事》。
全宋詩葉廷圭,字嗣忠,號翠巖,甌寧(今福建建甌)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jìn)士,除武邑丞。轉(zhuǎn)知德興縣。高宗紹興中知知福清縣,召為太常寺丞,遷兵部郎中。十八年(一一四八),以左朝請大夫知泉州,后移漳州。著有《海錄碎事》二十二卷。事見《宋史翼》卷二七、《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一四。
全宋文·卷三八二九葉廷圭(一作庭圭),字嗣忠,號翠巖,建寧府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政和五年進(jìn)士,知德興縣。紹興中召為太常寺丞,轉(zhuǎn)兵部郎中。議政忤秦檜,紹興十八年秋以左朝請大夫出知泉州,后移漳州,奉祠歸。廷圭喜讀書,士大夫家有異書無不借讀。著有《海錄碎事》二十二卷(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三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三,《宋史翼》卷二七。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一九五呂延年,字商老,洪州靖安(今江西靖安)人。政和八年進(jìn)士及第。紹興間調(diào)知南安縣,轉(zhuǎn)江西宣諭司幕職,攝瑞州。后以左朝請郎知蘄州,十八年代還。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七,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六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2—1184
【介紹】:
宋洛陽人,字文叔。以蔭補(bǔ)官。監(jiān)明州大嵩鹽場,遂家鄞縣。累官知臺州,善決獄、理財(cái)、遣兵,威名遠(yuǎn)聞。擢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以老奉祠。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林待聘(?——一一五二),字少伊(一作紹伊),平陽(今浙江平陽)人。政和五年進(jìn)士。紹興元年由樞密院編修官召試為秘書省校書郎,十一月除司封員外郎。七年四月知處州,九年五月試起居郎,七月為中書舍人,復(fù)兼侍講,直學(xué)士院。十年十月試給事中,十四年知衢州,十七年知婺州,十八年提舉宮祠,二十二年卒。有內(nèi)外制十五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五、四九、一一○、一二八、一三○、一三四、一五一、一五六、一五八、一六三,《南宋館閣錄》卷八,《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民國《平陽縣志》卷八七《孝婦柳夫人墓志銘》。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九○梁仲敏,字元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宣和初,上舍兩優(yōu)釋褐,調(diào)泰州海陵簿、淮寧府儀曹,改秩授鎮(zhèn)江管內(nèi)安撫司、福建路轉(zhuǎn)運(yùn)司干辦公事,通判溫州。紹興三年,召為太府丞,遷太常丞,除駕部員外郎。出知臨江軍,移永州,遷福建路提刑。三十年,入為監(jiān)察御史,尋遷右司諫,拜右諫議大夫。請祠,遂以敷文閣待制提舉太平興國宮。未幾致仕,卒贈寶文閣學(xué)士。見《嘉泰會稽志》卷一五,《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三、一八六、一九四、一九九等。
宋登科記考梁遘子。字元功。越州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宣和三年(1121年)進(jìn)士。歷監(jiān)察御史、右諫議大夫。職至徽猷閣待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2—1171
【介紹】:
宋溫州樂清人,字龜齡,號梅溪。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jìn)士第一。官秘書郎。曾數(shù)次建議整頓朝政,起用抗金將領(lǐng)。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陳抗金恢復(fù)之計(jì)。歷知饒、夔、湖、泉諸州,救災(zāi)除弊,有治績,時人繪像而祠之。卒謚忠文。有《梅溪集》等。
全宋詩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jìn)士。初添差紹興府僉判,三十年,除秘書省校書郎,尋兼建王府小學(xué)教授。三十一年,遷著作佐郎、大宗正丞,得請主管臺州崇道觀。孝宗即位,除司封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國子司業(yè)、起居舍人,改兼侍講、侍御史。隆興二年(一一六四),知饒州。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夔州。三年,知湖州。四年,知泉州。七年,除太子詹事,以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七月卒,年六十。謚忠文。有《梅溪前后集》及奏議等五十四卷。事見本集附錄《龍圖閣學(xué)士王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八七有傳。 王十朋詩,以明正統(tǒng)劉謙刊《梅溪先生文集》(即《四部叢刊》影印本)為底本,此本刊印粗陋,但后來各刊本均出此本。校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并參校清雍正唐傳鉎重編《宋王忠文公全集》五十卷本(簡稱雍正本)和光緒重刊本(簡稱光緒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王十朋(1112~1171) 宋代詩文家、學(xué)者。字龜齡,號梅溪。浙江溫州樂清人。家境清寒,初在家梅溪聚徒講學(xué),紹興二十七年(1157)狀元,歷官紹興府僉判、侍講、侍御史,后出知夔州、湖州。1171年被授予太子詹事,因病力辭,以龍圖閣學(xué)士致仕,卒謚忠文。有《梅溪集》及《杜陵詩史》《東坡詩集注》等。赴任夔州和轉(zhuǎn)任湖州途中曾兩度游武昌、江夏,觀南樓,登黃鶴樓,作五絕《黃鶴樓》、五古《一覽亭》、七絕《登壓云亭》、七律《南樓》等。
全宋文·卷四六一四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浙江樂清)人。資性敏悟,強(qiáng)記覽,素有文行。紹興二十七年以進(jìn)士第一及第,授紹興府簽判。除秘書省校書郎,兼建王府小學(xué)教授。輪對,上言朝政弊端數(shù)事,陳御邊之策。遷大宗正丞,奉祠。孝宗即位,起知嚴(yán)州,召為司封員外郎,累遷國子司業(yè)。隆興初,除起居舍人,升侍講,改侍御史。張浚兩淮之師失利,主和者橫議蜂起,十朋自以先前力主起用張浚,故而上章待罪。出知饒州,歷知夔、湖、泉州。召除太子詹事。乾道七年七月卒,年六十。后謚「忠文」。十朋立朝剛直,歷官多有政聲。為文崇尚理致,不務(wù)浮靡虛麗之辭,著有《梅溪前后集》五十卷;其《尚書》、《春秋》、《論語》、《孟子》講義,尚未成書。事見汪應(yīng)辰《有宋龍圖閣學(xué)士王公墓志銘》(《梅溪先生后集》附錄),《宋史》卷三八七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名或作中行。宋建昌軍南豐人。符授子?;兆谡烷g進(jìn)士。知成都府,有政績。遷江西轉(zhuǎn)運(yùn)使,奏請減月俸虛額五分。后以言事奪職,安置南雍州。嘗識虞允文于常僚中,世以為知人。有《猥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宗室,字介然。太宗六世孫?;兆谛椭校吭囀诔惺吕?。欽宗靖康初宰章丘,募兵五千,增城浚濠,為戰(zhàn)守備,金兵圍攻兩月不能下。高宗時通判郴州。移知鼎州,既而復(fù)留于郴。曹成為岳飛所敗,來犯郴州,不群固守?fù)敉酥?。累遷兩浙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卒于官。
全宋詩趙不群(?~一一五二),字介然,太宗六世孫。徽宗宣和中授承事郎。欽宗靖康初知章丘縣。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知郴州,歷鼎、宣、廬、溫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三、五六、八三、一一三、一五六)。二十二年卒于兩浙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任(同上書卷一六三)。《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3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箕仲。林豫子。少舉進(jìn)士。累遷兵部員外郎,知建昌軍。丞相趙鼎力薦之,授廣東轉(zhuǎn)運(yùn)判官,累遷浙東提點(diǎn)刑獄。山陰為畿內(nèi),貴人多肆豪奪,師說一繩以法。以忤權(quán)貴,力請祠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