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臨江軍新淦人,字無玷。高宗紹興三十年進士。性耿介,恥于奔競。累官太府丞。光宗紹熙初,出知池州,改常州。召拜監(jiān)察御史,持論正平,不隨不激。官至起居郎兼權(quán)刑部侍郎。
全宋文·卷六二七二曾三復(fù),字無玷,臨江軍新淦(今江西新干)人。乾道六年進士。淳熙末,為主管官告院,遷太府寺簿,歷將作、太府丞。紹熙初,出知池州,改常州。召為御史檢法,拜監(jiān)察御史,轉(zhuǎn)太常少卿,進起居舍人。累官至起居郎、兼權(quán)刑部侍郎。以疾告老,卒。見《宋史》卷四一五本傳,《明一統(tǒng)志》卷五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楊虞仲,字少逸,青神(今屬四川)人。自號不欺子,晚號老圃。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巴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一之二九)。除直秘閣、知夔州(《攻愧集》卷三九《除直秘閣知夔州制》)。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為夔路提舉常平(《宋會要輯稿》食貨六八之九一)。又為利路提刑攝興州(《宋史》卷三九八《丘崇傳》)。官至中大夫充秘閣修撰?!端卧獙W(xué)案補遺》卷七二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譙令憲(一一五五~一二二二),字景源(一作元),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進士,授仙游尉。歷知錢塘、衡山縣。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主管官告院。嘉泰元年(一二○一),除司農(nóng)寺主簿(《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八),遷太府寺丞,出知江州。開禧元年(一二○五),以都官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三年,為軍器少監(jiān)(《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婺州,遷提點浙東刑獄兼提舉常平。八年,提點江東刑獄。九年,以秘書修撰奉祠。十四年,起為福建轉(zhuǎn)運判官。十五年卒,年六十八。事見《西山文集》卷四四《譙殿撰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5—1212
【介紹】:
宋宗室,字伯和。孝宗淳熙十四年進士。為閩帥趙汝愚屬吏。嘗集古今官著惠愛者為一編,汝愚薦之辛棄疾。汝愚為相,調(diào)懌江東運司干辦,遷江西茶鹽提舉,發(fā)賑濟饑民。升本路帥兼漕事,鎮(zhèn)壓羅世傳、李元礪、陳廷佐等起事。歷知平江府、太平州。以昭信軍節(jié)度使致仕,封成國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成都人,字子言。孝宗淳熙中知南康軍。工詩。有《廬山雜著》。
全宋詩錢聞詩,字子言,吳(今江蘇蘇州)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知南康軍。秩滿移知嚴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五三)。有《錢聞詩文集》二十八卷(《宋史·藝文志》)、《廬山雜著》(《詩淵》引錄),均佚。事見《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四九?!″X聞詩詩,據(jù)《宋詩拾遺》、《詩淵》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二六三錢聞詩,字子言,號全室翁,嘉興(今浙江嘉興)人。紹興三十二年上舍釋褐。淳熙五年為國子博士。八年知南康軍。后以朝奉大夫知嚴州,十六年六月罷。工詩,有《全室翁集》二十八卷、《廬山雜著》三卷。見《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一之一三四、職官七二之五三,《遂初堂書目》,《至元嘉禾志》卷一五,《宋史全文》卷二六下,《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6—1241
【介紹】:
宋婺州東陽人,字壽朋。從呂祖謙學(xué)。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任監(jiān)司及州府官,累遷權(quán)工部侍郎。理宗即位,屢論時政,所言多中,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端平元年,朝廷欲乘金亡之機收復(fù)河南,又上疏反對,以為法度破壞,號令不行,財用不豐,糧草不繼,恐兵興之后引起民變。三年,進左丞相。嘉祐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每以上游重地為念,請建節(jié)度宣撫使,提兵戍夔州路。四年,加少師、保寧軍節(jié)度使,封魯國公。卒謚文惠。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等。
全宋詩喬行簡(一一五六~一二四一),字壽朋,學(xué)者稱孔山先生(《敬鄉(xiāng)錄》卷一三),東陽(今屬浙江)人。學(xué)于呂祖謙。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寧宗嘉定三年(一二一○)為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官,次年知通州(《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歷淮南轉(zhuǎn)運判官、浙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知鎮(zhèn)江府,十四年,除國子司業(yè)(《吳郡志》卷七)。理宗即位,累遷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淳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惠。有《孔山文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六六四六喬行簡(一一五六——一二四一),字壽朋,號孔山居士,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早學(xué)于呂祖謙,紹熙四年進士及第。累官至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兼淮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遷宗正少卿、秘書監(jiān)、權(quán)工部侍郎。理宗即位,累遷至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端平初,拜右丞相。三年,拜左丞相。嘉熙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歷封肅國公、魯國公。淳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惠。行簡歷練老成,居官無所不言,好薦士。所著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宋史》卷四一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南劍州劍浦人。李侗子。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累官監(jiān)察御史,出知衢州,善政善教,不忝家學(xué)。擢廣東、江東提刑,以特立不容于時相,罷去。
全宋文·卷五○一二李信甫,名友諒,以字行,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侗次子。與兄友直同登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第。歷監(jiān)察御史,直道而行。紹熙中出知衢州,遷廣東、江東提刑。年過七十,堅乞致仕。見《攻愧集》卷三六,《容齋四筆》卷三,《閩中理學(xué)淵源考》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96
【介紹】:
宋處州青田人,字世修。蔣存誠從子。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自太學(xué)正累進秘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論對奏議,得孝宗賞識。歷右正言、御史中丞,敢言直諫,多為采納。光宗紹熙間,知寧國府,徙太平州,適遇水災(zāi),力行賑恤之政。以通議大夫致仕卒。
全宋文·卷五八○三蔣繼周(?——一一九六),字世修,處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舉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diào)衢州常山縣主簿,歷州學(xué)教授、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秘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知舒州。擢秘書丞,權(quán)吏部郎官,又兼太子侍讀。淳熙十年除右正言,歷知貢舉,兼侍講,遷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禮部尚書,知婺州。紹熙元年加煥章閣待制,徙太平州,后與祠。慶元二年卒。見陸游《中丞蔣公墓志銘》(《渭南文集》卷三五),《南宋館閣錄》卷七。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三六○趙不流,宗室士晤子。淳熙十二年由淮南轉(zhuǎn)運除直秘閣,十四年除兩浙運副,十五年為直龍圖閣、權(quán)知臨安府,十六年罷領(lǐng)宮祠。官至集慶軍承宣使、知大宗正事。卒,追封申國公,謚孝敏。見《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九○、后妃二之一八、職官六二之二五、職官七二之五一、食貨六八之八九,《宋史》卷二三一《宗室世系表》一七、卷二四七《宗室傳》四《趙士晤傳》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7—1224
【介紹】:
宋棣州商河人,徙長洲,字復(fù)君,號靜樂。孔道子。少嗜書,粹于《論語》,葉適見所著《論語說》,深加嘆賞,以為高弟。以世賞入仕,鎖廳中進士,知金壇縣事,理政甚勤,有聲跡。歷通判常州、臨安府。擢太常寺主簿,上疏言改潤樂曲事。除太府寺丞。請補外,知徽、撫、處州,惜公帑甚于私藏。后致仕卒。有《論語鈔》、《緯書類聚》、《編年通考》、《豫齋集》等。
全宋詩孔元忠(一一五九~一二二六),字復(fù)君,祖籍商河(今屬山東),徙長洲(今江蘇蘇州)。登進士第,知金壇縣。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通判臨安府。八年,除太府寺丞。歷知徽州、撫州、處州(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十七年,主管紹興府千秋鴻禧觀。理宗寶慶二年卒,年六十八。有《豫齋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漫塘文集》卷三五《故長洲開國寺丞孔公行述》。
全宋文·卷六六九八孔元忠(一一五九——一二二六),字復(fù)君,號靜樂,商河(今山東商河)人,徙長洲(今江蘇蘇州)。葉適高弟。以世賞入仕,監(jiān)東陽縣酒稅,調(diào)含山尉。中進士第,差知金壇縣。通判常州、臨安府,歷太常寺主簿、太府寺丞,差知徽州、撫州、處州,官至中奉大夫。寶慶二年卒,年六十八。著有《豫齋集》二十卷,《論語抄》十卷、《祭編》五卷、《編年通考》七十三卷、《考古類編》四卷等。見劉宰《故長洲開國寺丞孔公行述》(《漫塘文集》卷三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7—1228
【介紹】:
宋南康軍都昌人,字簡甫,號昌谷。天資穎異,曾從朱熹講學(xué)。孝宗淳熙八年進士。為京湖宣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攝漢陽軍事,金兵大入,以守御功就知漢陽。寧宗開禧三年,為湖南轉(zhuǎn)運判官,平羅世傳等起事。嘉定八年,為利路轉(zhuǎn)運判官兼知利州。官至禮部侍郎。平生以建立事功為務(wù),在朝多所建明。卒謚文簡。有《輿地綱目》、《昌谷類稿》、《經(jīng)幄管見》、《昌谷集》。
全宋詩曹彥約(一一五七~一二二九),字簡甫,南康軍都昌(今屬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歷建平尉、桂陽軍錄事參軍、知樂平縣,主管江西安撫司機宜文字。寧宗開禧三年(一二○七)知漢陽,嘉定元年(一二○八),提舉荊湖北路常平茶鹽,權(quán)知鄂州兼湖廣總領(lǐng),改提點刑獄,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三年,除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五年,以事罷。八年,除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兼知利州。十年,知隆興府兼江南西路安撫。十五年,除兵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理宗紹定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二。有《昌谷類稿》六十卷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昌谷集》二十二卷。事見《鶴山大全集》卷八七《寶章閣學(xué)士通議大夫致仕曹公墓志銘》。 曹彥約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殘本《永樂大典》所錄。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六五○曹彥約(一一五七——一二二八),字簡甫,號昌谷,南康軍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嘗從朱熹講學(xué)。淳熙八年登進士第,歷建平尉、桂陽司錄、辰溪令,知樂平縣,主管江西安撫司機宜文字、京湖安撫司機宜文字,知漢陽。提舉湖北常平,權(quán)知鄂州兼湖廣總領(lǐng),改提點刑獄,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遷直秘閣、知潭州、湖南安撫。為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兼知利州,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以寶謨閣待制知成都,改知福州、潭州。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國史院同修撰,尋兼侍讀,遷禮部侍郎,知常德府。紹定元年卒,年七十二。著有《輿地綱目》十五卷、《昌谷類稿》六十卷、《經(jīng)幄管見》七卷(存)、《昌谷集》二十二卷(存)。見魏了翁《寶章閣學(xué)士通議大夫致仕贈宣奉大夫曹公墓志銘》(《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七),《宋史》卷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李知己,字智仲,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授饒州德興尉,歷溫、衢二州教授,通判建寧府、婺州。召除大理丞,遷宗正丞。卒年七十二。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八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傅伯壽,字景仁,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居晉江(今福建泉州)。自得子。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乾道八年(一一七二)再舉博學(xué)宏詞科。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為著作佐郎,遷著作郎(《南宋館閣錄》卷七、八)。歷知道州、漳州。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除禮部郎中(《宋會要輯稿》禮一五之六一)。三年,出為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五年,改兩浙西路提點刑獄(《景定建康志》卷二六)。以韓侂胄薦,召除中書舍人,直學(xué)士院。寧宗慶元中出知建寧府。嘉泰二年(一二○二),為翰林學(xué)士。三年,為吏部尚書,兼秘書省檢閱文字,兼實錄院修撰(《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二九)?!?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四○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六二六三傅伯壽,字景仁,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復(fù)中乾道八年博學(xué)宏詞科。歷官太常丞、著作郎、尚書司封郎,出知道州、漳州。光宗即位,入為朝散大夫、禮部郎中、實錄院檢討官,出為浙西提刑。復(fù)入,除中書舍人,兼直學(xué)士院。寧宗慶元初,拜翰林學(xué)士,遷禮部尚書,以徽猷閣學(xué)士出知建寧府。嘉泰中,復(fù)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三年,除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辭不拜,除在京宮觀,卒。嘉定初,臣僚奏論其諂附韓侂胄,追三官。見《南宋館閣錄》卷七、八,《宋宰輔編年錄》卷二○,《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一○,《宋史翼》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58—1239
【介紹】:
宋廣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潯州司法參軍、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績。擢廣西提點刑獄,獎廉劾貪,罷行利病,風(fēng)采凜然。寧宗嘉定中,權(quán)發(fā)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浚濠創(chuàng)砦,選將練兵,金人深入無功。知成都府,為本路安撫使,拊循將士,人心悅服。理宗端平初,授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二年召除參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當罷行與人才之當用舍。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奉祠。卒謚清獻。有《崔清獻公集》。
全宋詩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今屬廣東)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授潯州司法參軍。歷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提舉宮觀。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辭。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舉洞霄宮。三年,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謚清獻。有集傳世,系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本集詩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陳子經(jīng)《續(xù)通鑒綱目》、陳璉《崔清獻公祠堂記》(《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卷一○),《宋史》卷四○六有傳。 崔與之詩,以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據(jù)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為底本,校以《嶺南遺書·崔清獻公集》(簡稱嶺南本)、《兩宋名賢小集·菊坡集》(簡稱菊坡集)。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粵詩·卷二九崔與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補太學(xué)生。四年登進士。初授潯州司法參軍,調(diào)淮西提刑司檢法官,歷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屢次授官皆辭。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辭。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提舉洞霄宮,致仕。卒年八十二。贈太師,謚清獻。有《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乃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集中所附李肖龍《崔清獻公言行錄》、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宋史》卷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六六七八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廣州增城(今廣東增城)人。紹熙四年自太學(xué)登進士第。歷知新城,通判邕州,提點廣西刑獄。嘉定七年,知揚州、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修浚城壕,創(chuàng)立五寨,組織忠義民兵抗金。擢秘書少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進四川安撫制置使。整飭邊防,安撫將士,金人不敢來犯。蜀人以比張詠、趙抃,稱為「三賢」,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興府,辭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為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除參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辭。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すu清獻。《宋史》卷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福州長溪人,字振之。孝宗乾道間進士。弱冠講授時,木待問曾師事之,一時衣冠之士,多出其門。歷知浦城縣,通判岳州,入朝四遷為太府丞。凡三登對,所言皆當世急務(wù),權(quán)貴多忌之。出知信州卒。
全宋文·卷六一五七張叔振,字振之,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弱冠登乾道二年進士第。橫經(jīng)講授,一時衣冠之士多出其門。歷知浦城,通判岳州,慶元初監(jiān)登聞檢院。遷太府丞,凡三召對,權(quán)貴忌之,出知信州,卒。見《宋會要輯稿》儀制四之三一,《淳熙三山志》卷二九,《萬姓統(tǒng)譜》卷三九,雍正《福建通志》卷五一,《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