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观看2025_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_日韩一区在线视频_国产在线高清不卡免费视频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570 【介紹】: 春秋時晉國人。羊舌突之子。大夫。晉景公七年,命士會將中軍,為太傅,于是晉國之盜逃奔于秦。羊舌職以為此與禹舉善人則不善人遠事相類。后佐祁奚為中軍尉。有子四人:長伯華,次叔向、叔魚、叔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279 【介紹】: 戰(zhàn)國時燕國國君,名職。王噲庶子。子之用事時流亡在韓。燕王噲被殺,趙武靈王派人護送回國。即位后,卑身厚幣筑黃金臺招納人才,奮發(fā)圖強。昭王二十八年,以樂毅為上將軍攻齊,入臨淄,下齊七十余城。在位三十三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182 【介紹】: 或作嚴不職。西漢人。以舍人從劉邦起于沛。以騎將入漢,以將軍擊英布。高祖六年,封武強侯。卒謚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潁川鄢陵人,字仲初。庾東子。幼好學,九歲能屬文。懷帝永嘉末,母沒于石勒,闡不櫛沐、不婚宦,絕酒肉垂二十年。西陽王司馬羕辟為掾,遷尚書郎。成帝咸和二年蘇峻反,出奔郗鑒,為司空參軍。峻平,賜爵吉陽縣男。出補零陵太守,官至給事中。年五十四卒。有詩賦銘頌,今已散佚不全。
全晉文·卷三十八
闡字仲初,亮族人。(《世說·文學篇》注引《中興書》。)永昌中為西陽王羕太宰掾,累遷尚書郎。咸和中參司空郗鑒軍事,封吉職縣男,拜彭城內(nèi)史。鑒復請為從事中郎,進散騎常侍,領(lǐng)大著作,出補零陵太守。后以疾徵,拜給事中,復領(lǐng)著作。卒,謚曰貞。有集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55—約805 【介紹】: 唐河南人。元正子。舉明經(jīng),調(diào)楚丘尉,歷殿中侍御史。德宗貞元中,遷度支員外郎,金、膳二部郎中,號能職。順宗永貞中,為王叔文所排,以兵部郎中使新羅。新羅聞中國喪,不時遣,供饋乏,季方正色責之,閉戶絕食待死,乃遣歸。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49 【介紹】: 宋綿州鹽泉人,字子美,號滄浪翁。蘇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少有大志,當天圣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其與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杰多從之游。初以父蔭補官,累遷大理評事。慶歷中,范仲淹薦其才,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岳父杜衍與仲淹主新政,多遭讒陷,舜欽坐售故紙錢召妓樂會賓客除名。流寓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以自適。工詩文,其體豪放,時發(fā)憤于歌詩中。又善草書,每酣酒落筆,為時人所傳。后為湖州長史卒。有《蘇學士集
全宋詩
蘇舜欽(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東南),自曾祖起移家開封(今屬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進士(《隆平集》卷六),歷任蒙城、長垣縣令,入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時杜衍、富弼、范仲淹執(zhí)政,主持“慶歷新政”。蘇舜欽為杜衍婿,因進奏院祠神,以出售廢紙公錢宴會,為人所劾,以監(jiān)守自盜罪削職為民,閑居蘇州。后復為湖州長史,慶歷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年四十一。有《蘇學士文集》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二有傳。 蘇舜欽詩,以沈文倬點?!短K舜欽集》為底本。沈氏點校本以清康熙中宋犖校定徐惇復刊印本為底本,曾參校清黃丕烈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黃本)、陳乃乾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陳本)、清光緒中李星根等重編校刊十卷本(簡稱李本)、黃丕烈過錄顧廣圻校記(簡稱顧校)、陳乃乾過錄錢泰吉校記(簡稱錢校)等。此次據(jù)《全宋詩》體例,對底本校語作若干刪節(jié)、調(diào)整,并據(jù)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蘇學士集》(簡稱四庫本)予以補正。輯錄所得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圖錄
蘇舜欽(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蘇易簡孫。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慶歷革新,見嫉于守舊黨,罷職閑居蘇州。后復起為湖州長史,不久病故。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有詞見《花庵詞選》。
全宋文·卷八七四
蘇舜欽(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蔭補太廟齋郎,調(diào)滎陽縣尉。景祐元年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丁父憂,居喪于長安。服除,知長垣縣,遷大理評事,監(jiān)在京店宅務(wù)。慶歷四年,以范仲淹薦,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以岳父杜衍與仲淹、富弼主新政,為人傾陷,坐用鬻故紙公錢召 妓樂會賓客被劾除名。寓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時發(fā)憤懣于詩文。八年,復官為湖州長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詩文豪健,善草書。有集十六卷。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5—1105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英宗治平四年進士。調(diào)葉縣尉。神宗熙寧初,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才能為文彥博所重。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哲宗立,累進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鄂州。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等安置。徽宗即位,起知太平州,復謫宜州。工詩詞文章,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論詩推崇杜甫,講究修辭造句,強調(diào)“無一字無來處”,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擅長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有《豫章黃先生文集》等。
全宋詩
黃庭堅詩,以《武英殿聚珍版書》所收《山谷詩注》為底本。校以宋紹定刊《山谷詩注》(簡稱宋本;殘存三卷,藏北京圖書館),元刻《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元本;殘存內(nèi)集十六卷,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黃先生文集》(簡稱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詩注》(簡稱影元本),明嘉靖間蔣芝刊《黃詩內(nèi)篇》十四卷(簡稱蔣刻本)、明版《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明大全本;此書與蔣刻本并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山谷集》(簡稱山谷集)、清光緒間陳三立覆宋刻本(簡稱陳刻本)。并參校乾隆間翁方綱校樹經(jīng)堂本(簡稱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語稱翁校)?!秲?nèi)集》《外集》的編年說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別集》等的系年,底本多疏漏,據(jù)《四庫全書·山谷集》所附黃??《山谷年譜》拾補,分別系于詩題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語、手跡、石刻及版本文字異同的注釋文字,酌予保留?!?a target='_blank'>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騷體詩及偈、贊、頌(其中多為六言或七言詩)等,參校明弘治葉天爵刻、嘉靖喬遷重修本(簡稱明本),編為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從他書中輯得的集外詩和斷句,編為第四十九卷。
詞學圖錄
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蘇門四學士之一,江西詩派宗主。宋宋四大書家之一。有《豫章集》、《山谷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黃庭堅(1045—1105) 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時為校書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貶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別駕,處世泊然不以迂謫為意。其詩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調(diào)獨特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為江西詩派開山祖師。其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書家。有《山谷集》《豫章黃先生詞》等。元祐年間(1086—1094),多次游覽黃鶴樓及南樓,曾作《鄂州南樓書事》四首等。其中“江東湖北行畫圖,鄂州南樓天下無”為黃鵠山南樓自宋以來見稱于世的名句。黃鶴樓古碑廊現(xiàn)存諸可權(quán)集黃庭堅墨跡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聯(lián)語碑”。
全宋文·卷二二七八
黃庭堅(一○四五——一一○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庶次子。英宗治平四年舉進士第,調(diào)葉縣尉。神宗熙寧五年除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三年改知吉州太和縣,六年調(diào)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擢起居舍人、秘書丞等。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二年,新黨謂其修《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召還,旋又以文字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庭堅工詩,主學杜甫,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善草書、行書,列宋四大家。著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外集》、《別集》、《遺文》、《山谷老人刀筆》、《山谷琴趣外篇》等。事跡見黃?《山谷年譜》、《宋史》卷四四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7—1121 【介紹】: 宋鄭州人,字公叔。畢仲衍弟。與仲衍同登進士第。哲宗元祐初,任軍器衛(wèi)尉丞。召試學士院,為蘇軾所重,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出為河東路提點刑獄,為官清廉?;兆跁r,歷知鄭、鄆州,入為吏部郎中。后入黨籍,坎□散秩而終。為文雄健博辨,多切事理。有《西臺集》。
全宋詩
畢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初以父蔭補太廟齋郎,后與兄仲衍同舉進士。歷霍丘、柘城主簿,知羅山、長水縣。哲宗元祐初,除軍器監(jiān)丞,改衛(wèi)尉寺丞。召試學士院,同試者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等九人,仲游擢第一。除開封府推官,出為河北西路、河東路提點刑獄。召權(quán)禮部郎中,又出為秦鳳路、永興路提點刑獄,改知耀州,因蘇軾黨獄調(diào)知閬州?;兆诩次唬w利州路提點刑獄,改知鄭州、鄆州。在淮南轉(zhuǎn)運副使任上入元祐黨籍,降監(jiān)嵩山中岳廟。后出籍,管勾西京留守御史臺,提舉南京鴻慶宮,致仕。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五。有《西臺集》二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作五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卷,以為“亦幾幾乎還其舊矣”。事見宋陳恬《西臺畢仲游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宋史》卷二八一有傳。畢仲游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簡稱殿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三八九
畢仲游(一○四七——一一二一),字公叔,士安曾孫。其先代郡(今山西大同)人,后徙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熙寧三年與兄仲衍同科進士及第,聲名籍甚,調(diào)壽州霍丘主簿。哲宗繼位,召試學士院,蘇軾異其文,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提點河東刑獄。上書司馬光,謂新法廢而可復;上書蘇軾,勸其以詩文為戒,均如其慮?;兆跁r歷知鄭、鄧二州,京東、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入元祐黨籍,坎??散秩而終。卒于宣和三年,年七十五。見陳恬《畢公墓志銘》(《永樂大典》卷二○二○五)及《宋史》卷二八一本傳。
丁職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宋登科記考
越州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元豐中進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邵武人,字敦禮。神宗熙寧三年進士第一。哲宗紹圣中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性狠愎,喜諛附,嘗密言王圭于冊立時有異論,圭遂追貶。坐舉王回出知濟州,徙洪州,以牟利黷貨聞。曾布引為吏部,布罷而出知定州?;兆谡湍┳洹?/blockquote>
全宋詩
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集賢殿校理。三年,提點淮南西路刑獄(同上書卷三九一、四一四)。七年,知海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六)。紹圣中,入為左司郎中、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濟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以曾布薦,為吏部侍郎(《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四三)。布罷,黜提舉建州武夷山?jīng)_佑觀(同上書職官六七之三八)。久之,起知洪州,改亳州。政和末,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二七一
葉祖洽,字敦禮,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熙寧三年策進士第一,簽書奉國軍判官,判登聞鼓院,知湖州。元祐中歷職方、兵部員外郎,加集賢校理,進禮部郎中。因?qū)Σ哂樇白趶R,出提點淮西刑獄。七年知海州。紹圣中入為左司郎中,起居郎,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吏部侍郎、權(quán)吏部尚書。元符二年出知濟州,徙洪州,改瀛州。崇寧元年入為尚書吏部侍郎,旋罷,為集賢殿修撰,提舉建州武夷山?jīng)_佑觀,出知定州。大觀元年十二月再知洪州,改亳,加徽猷閣直學士。政和末,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八,《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三四、職官六七之三八,《宋史》卷三五四有傳。
職吉蹉
【佛學大辭典】
(雜語)譯曰治療。唯識述記六末曰:「職吉蹉Dikitsa%是治療義,毗職吉蹉Vicikisa%是疑義?!?/div>
職眾
【佛學大辭典】
(雜名)總稱法會時帶梵唄散華等各職務(wù)參于一麻之僧眾。又作色眾。色為色目之義。
翻譯官職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翻譯名義集三曰:「宋僧傳云:譯場經(jīng)館;設(shè)官分職,可得聞乎?曰:此務(wù)所司,先宗譯主,即齋葉書之三藏,明練顯密二教者。是也,次則筆受者,必言通華梵,學綜有空。相問委知,然后下筆。西晉偽秦已來,立此員者,即沙門道含玄賾,姚嵩聶(女涉切)承遠父子。至于帝王執(zhí)翰,即興梁武太后中宗,又謂之綴文也。次則度語,正云譯語,亦名傳語。傳度轉(zhuǎn)令生解矣,如翻顯識論,沙門戰(zhàn)陀譯語,是也。次則證梵本者,求其量果,密以證知,能詮不差,所顯無謬矣。如居士伊舍羅,證譯毗奈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證梵義一員,乃明西義得失,貴令華語下,不失梵義也。復立證禪義一員,沙門大通曾充之。次則潤文一位,員數(shù)不恒,令通內(nèi)外學者充之,良以筆受在其油素,文言豈無俚俗,儻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義凈譯場,李嶠韋嗣立盧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潤色也。次則證義一位,蓋證己譯文所詮之義也。如譯婆沙論,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證文義,唐復禮累場充其任焉。次有梵唄者,法筵肇啟,梵唄前興,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聞此位也。次有??保逅鍙╃彩栉牧x,蓋重慎之至也。次有監(jiān)護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壽為總監(jiān)檢校,唐房梁公為奘師監(jiān)護,相次觀楊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員,則隋以明穆曇遷等十人,監(jiān)掌翻譯事,詮定宗旨也?!?/div>
授職灌頂
【佛學大辭典】
(修法)密教之授職灌頂,如上所說二種灌頂中之傳教灌頂也。顯教于等覺菩薩說之。七卷楞伽經(jīng)二曰:「得此智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歡喜,次第漸進,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諸有所作,皆悉已辦。住此地已,有大寶蓮華王。眾寶莊嚴,于其華上。有寶宮殿,狀如蓮華。菩薩往修幻性法門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后圍繞。一切佛剎所有如來,皆舒其手。如轉(zhuǎn)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獲自證法,成就如來自在法身?!沽A嚴經(jīng)二十七曰:「爾時,諸佛及大菩薩,知某世界某甲菩薩摩訶薩行如是道成就受職。即時十方無邊菩薩乃至住九地者,皆來圍繞。(中略)于金剛莊嚴胸出一大光明,名破魔賊。無量百千萬光,以為眷屬,照十方世界。(中略)照一切世界已,集在虛空,示大神通莊嚴之事。入是菩薩頂,眷屬光明,入眷屬蓮華上諸菩薩頂。(中略)十方一切諸佛光明,入是菩薩頂時,名為得職,名為入諸佛界,具佛十力,墮在佛數(shù)。佛子!譬如轉(zhuǎn)輪圣王太子成就王相。轉(zhuǎn)輪圣王令子在白象寶閻浮檀金座,取四大海水,上張羅幔。種種莊嚴,幢幡妓樂,執(zhí)金鐘香水,灌子頂上,即名為灌頂大王。具足轉(zhuǎn)十善道故,名轉(zhuǎn)輪圣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此菩薩頂,名灌頂法王?!?/div>
十地得受職,是阿那含果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菩薩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來職,猶如別、圓二教等覺之位,因借聲聞第三果以區(qū)別之,故云是阿那含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