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吉安吉水人,初名子尚,字觀我,后改字伯中。文宗天歷、至順間兩領(lǐng)鄉(xiāng)舉,為吳澄所重。奉詔預(yù)修遼金元三史,上書萬言,不省。歸建東山書院,從學(xué)者眾。嘗作《萬分歷》。博學(xué),尤邃于《易》。有《周易疑義通釋》、《儒家博要》、《天文星歷》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明間滁州清流人,字光伯。順帝至正三年進士,官廷尉。剛方正直,不阿權(quán)貴,讞訣多所平反。元末徐達兵入城,被執(zhí)不屈,羈京八載。明初釋歸田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婺州東陽人,徙金華,字直夫,一字用賓,號屏巖。性通敏,涉覽經(jīng)史。少游太學(xué)。薦授婺州路儒學(xué)教授。元初,婺有學(xué)校,自觀光始。調(diào)紹興路平準行用庫大使,以母老辭。有《屏巖小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人。字觀吾,號上陽子。年四十始從趙友欽學(xué)道,講神仙煉養(yǎng)之術(shù)。其說以金丹之道,當(dāng)以《陰符》、《道德》為祖,《金碧》、《參同》次之。又稱丹書多不可信。有《周易參同契分章注》和《金丹大要》。
人物簡介
元詩紀事觀字利賓,丹陽人。官星子縣尉,遇亂流寓紹興。
元詩紀事觀字利賓,丹陽人。官星子縣尉,遇亂流寓紹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徽州歙縣人,字以成。鮑元康從子。與弟鮑偕同為鄭玉弟子。孝友稱于鄉(xiāng)里,筑亦政堂以奉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吉安廬陵人,字觀復(fù),號麟洲。博究經(jīng)史,以道自存。薦為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不就。為文奇逸流麗,多發(fā)前儒之所未發(fā)。有《周易集傳》。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字觀復(fù),永新人。仕至甘肅儒學(xué)提舉晚號麟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元僧。泉州晉江人,字恒白,號夢觀道人。俗姓廖。得法于妙恩。博極群書,為文簡嚴古雅,詩尤有風(fēng)致。順帝至正中居泉州紫云寺。有《夢觀集》。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妙恩禪師)其法嗣大圭頌曰。碧眼龐眉解魘人。容求單位笑欣欣。一朝添五百閒漢。大屋潑天開紫云。師將示寂。偈曰。不用剃頭。不須澡浴。一堆紅??。千足萬足。既火。舍利如雨而下。圭亦有行解。博極儒書。嘗曰。不讀東魯論。不知西來意。為文簡嚴古雅。詩尤有風(fēng)致。自號夢觀道人。著夢觀集。及紫云開士傳。紙貴一時。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二釋大圭,字恒白,號夢觀。姓廖氏,晉江人也。父曰休庵,家世儒學(xué)。圭初亦習(xí)帖括,苦志勤學(xué)。稍長,善屬文,有聲于時。父忽詔之曰:“吾為佛不果,吾以汝舍佛,汝其毋違。”圭乃禮開元廣漩得度。凡三歷職,而至分座秉拂,宣政院檄主承天,謝不起,客有勸之者,示以偈云:“幾年學(xué)得舞腰肢,到處身將竿木隨。底事逢場羞作戲,只愁笑倒鄧禪師?!庇衷疲骸八暨€生水牯兒,入田不放鼻頭低。秋來禾麥多成稗,空負先農(nóng)一把犁?!蹦讼嘁曇恍ΧT。嘗筑室開元之西,曰“夢觀堂”。吟詠自怡,素性爽特,學(xué)博識端,為文似柳,為詩似陶。吳鑒稱其為圓機之士,能貫儒釋而一之,真知言哉。所著有《夢觀集》、《紫云開士傳》,今讀其書,自唐迄元,傳七十二人,以匡護始,以契祖終。祖之嗣曰始照,曰崇會,其行事皆有可傳。而圭乃自記曰:“照,吾嘗侍其旁,掌其記。會,吾嘗分其坐,知之固甚詳。然必為之傳,則私而諛矣。故系其名于祖?zhèn)?,以俟作者傳之。”于戲!可想見圭之為人?/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374
【介紹】:
元明間湖廣蒲圻人,字杞山。元末隱居蒲山。朱元璋下武昌,聘授平江學(xué)正,累遷兩淮都轉(zhuǎn)運使,入為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讀書,授諸王經(jīng)。遷國子祭酒。以老乞歸。五年,以薦出知蘇州府,盡改前守苛政。旋以改張士誠廢宮(即元府治舊址)為府治,觸太祖怒,與名士高啟同時被殺。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字杞山,初名已孫,蒲圻人。洪武初,徵授平江州學(xué)正,歷兩浙都轉(zhuǎn)運使,入為起居注,進太常卿、翰林侍讀學(xué)士,遷國子祭酒。乞歸,復(fù)召還,出知蘇州府,坐法死。有蒲山牧唱。
明詩紀事·甲簽·卷五觀初名已孫,字杞山,蒲圻人。太祖下武昌,聘授平江學(xué)正,遷國子助教,再遷浙江僉事、兩淮都轉(zhuǎn)運使,入為起居注。洪武初,進太常卿,改侍讀學(xué)士,遷祭酒。坐考禮,謫龍南知縣,未至召為禮部主事。出為蘇州知府,擢四川參政,復(fù)知蘇州府事,坐法死。有《蒲山牧唱》四卷。
田按:《列朝詩集》稱:「??山為起居注,進太常卿,翰林侍讀學(xué)士,侍皇太子及秦、晉、楚諸王授經(jīng),遷國子祭酒,年六十有六矣。以衰耄乞歸,賜參政俸,優(yōu)贍于家。既行,復(fù)召還,與詹同、宋濂賜宴奉天門,命各賦詩以記其事?!箍??山授經(jīng),在洪武元年,時官起居注。至二年秋,命偕文原吉、詹同等十人,分行十道,訪求遺才,所舉得人,始轉(zhuǎn)太常卿,及考訂祀典稱旨,改侍讀學(xué)士。再遷祭酒,當(dāng)在三年中矣。其賜宴奉天門也,??山本集詩標題云:「二年十一月,和暖如春,上游觀上苑,召侍臣危素、宋濂、詹同、吳琳及觀等,賜宴奉天門東紫閣,命觀等各賦一詩,以紀今日之樂?!顾尉板ァ稇?yīng)制冬日詩序》云:「洪武二年冬十一月,上御外朝,召翰林學(xué)士臣濂、侍講學(xué)士臣素、侍讀學(xué)士臣同、起居注臣觀等列坐左右,大官進饌。賜黃封酒。上親御翰墨賦詩,命各以詩進?!箵?jù)此則賜宴賦詩時。??山僅官起居注,安得序次于官太常、侍讀、祭酒后耶?又何喬遠《名山藏》云:「??山坐考祀孔子禮,謫知縣,召還為禮部主事。賜燕奉天門,上曰:『前日逐卿去,今日與卿飲,何樂如之!』」此或謫龍南召歸時,別有賜宴事,而諸家紀載,牽合為一,躇駁如此,馀詳考而正之。??山五古質(zhì)愨有味,近體亦多佳聯(lián),如「青蟲懸絲不到地,黃鳥蹴花時近人」,「一葦載云歸晚溆,百花吹雨入春流」,「竹樹睛煙浮楚甸,柳花春雨隔樊城」,「窗前峭壁懸青雨,屋上流泉繞白云」,「松扉近挹橋邊翠,花島平分水上云」,「鳥度春陰歸漢甸,江含云影護襄城」,皆可誦也。??山治跡擅絕一時,徒以修守邸、浚城河,御史張度誣以基興滅國,涇開錦帆,遂遭慘戮。高季迪,王常宗亦牽連以死。哀哉!